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高中古诗词有效教学实施策略
杂志文章正文
高中古诗词有效教学实施策略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47        返回列表

当前的古诗词教学存在着崇尚技巧,轻视文本的现象。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和方法、策略进行了讨论,从文本细读的角度对古诗词有效教学进行探索。

一.当前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时下中学生处于快节奏的“读图时代”,他们对古人的情感意趣、审美观念以及含蓄隽永的表达方式都较为陌生。因此,使他们“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绝非一朝之功。然而,当前的古诗词教学存在着以应试为出发点的“轻文本”现象。

(一)古诗词教学中的“轻文本”现象

过分关注作者及时代,用分析作者、时代来代替分析作品。这种唯作者、唯背景论的诗词教学的观念忽略了创作风格的多元性。作者的创作风格并不是静态的,一位诗人在不同阶段其作品风格也往往不同,而即使是同一时期创作的作品也会因为诗人具体情感、心境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如陆游《钗头凤》与《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高考复习资料中经常出现古诗词常见意象诠释,而这些诠释往往会导致学生以偏概全。例如大部分资料都会提到月亮代表思乡,而事实上这些意象的解释都不是单一的。同是明月,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李白的“举杯邀明月”,杜甫的“月是故乡明”,所表达的意思就各不相同。这些似是而非的归纳往往会使学生把一首首灵动精致、意趣各异的诗理解成了一成不变的意象,这类用归纳代替理解,意象符号化的做法的确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正确解读。

时下一些古诗词教学的公开课过于追求形式的热闹,例如诵读法的滥用。诵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但是诵读本身并不是古诗词教学的唯一目标,更不是最终目的,如果诵读没有与文本细读相结合,只是注重这种课堂形式本身,而轻文本内容,仅仅把学生能否背诵课文,能否模仿教师(或录音)朗读课文作为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准,则未免有失偏颇。

与此同时,还有部分教师认为,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难以提高,而古诗词的背诵则容易见效,因此把古诗词教学的主要内容放在督促学生默写上,因此,学生往往是死记硬背、生吞活剥,默写时往往出现让人啼笑皆非的错误。

(二)“轻文本”现象的成因

在过去的若干年里,历史主义文学观是我国文学阅读鉴赏的主流观点,阅读者受这一传统文学阅读观念的影响,过分关注作家生平以及作品产生的历史环境。在这样的阅读背景下,阅读教学的“轻文本”现象愈演愈烈。

作为高考应试语文试卷中的“保留项目”,古诗词鉴赏一直备受关注,备考的目的性过强往往会使古诗词教学背离本来的轨道,而出现一些以解题训练代替文本研读,以技巧讲授代替感悟理解的急功近利的做法,最终导致学生与文本的疏离。

二.古诗词有效教学的几点策略

(一)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设立合理的教学目标,首先要确立一个目标核心,这个核心即新课标所说的:学生能“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着重理解其思想内涵,领略其艺术特色”。

其次,要有一定的体系。目标设计要有整体意识,教师在备课时应认真钻研教材,形成单元知识体系和能力培养体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切实感受到自己的提高,激发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二)注重积累,扩大知识面

要学好古诗词,就要让学生突破文化障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明白,为什么那么多诗人,总是为国家的命运担忧;为什么那么多的雅士,渴望与山水为伴”;而这一切离不开广泛的阅读,深厚的积淀。

(三)从文本出发,细品精读

把握文本细读的原则,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读在讲先。正所谓“书忌耳传”,“文贵自得”,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走近文本,通过自己的涵咏品味,走进作品中。例如,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为例,我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然后各抒己见,在思想的碰撞中去完善自己的理解,最后再把感受记录下来。

其次,师生共读。教师应该首先对文本进行细读,形成自己的理解,然后在课堂上与学生对话,交换阅读体验,从而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还是刚才的例子,学生对词的最后一句“一尊还酹江月”争论不休,这时,我顺势跟学生讲我的理解,讲我对苏轼的了解。最后,有学生在读书笔记中写道:“没想到,那一直在我心中洒脱如太白的大学士,那高呼‘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大学士,那吟唱‘天涯何处无芳草’的大学士,心中却是承载了那么多的苦难。太多的话,无法述说,所以他无言,所以他拿起了手中的酒,洒向江月。”

再者,细品慢嚼。教师要通过文本的细读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让他们进一步体会作品语言文字的韵味和张力。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学生在自读环节就对“卷起千堆雪”一句进行了细读,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质疑,如“为何是雪”;“‘堆’字可否改为‘层’”;“‘千’字强调什么”;“为何用‘卷’不用‘激’”等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不断补充想象,对词中这一句所描绘的情境有了深刻的印象。

对文本细读的方法,我们已有很多可借鉴的形式,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多尝试充分使用。这就可以多注重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要提倡多读。诵读是古诗词教学中整体把握文本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加强诗文的朗读和诵读,在朗读和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诵读的方式可多样,如范读、齐读、轮读、自由读等,效果各有不同。范读在渲染情境方面效果较好,齐读、轮读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字音、节奏,自由读则给了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天地,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对文本独特的理解。

其次,要注重拓思。阅读需要交流,因此教师要创设环境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探究。拓思的方法很多,例如交流阅读心得,互相讨论,互相质疑等,通过这些形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注重对作品的多元解读,不过于追求统一答案。”

再次,要加以比较。文本细读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比较。诗人为什么用这个字,不用那个字;为什么用这个意象,而不用另一个意象;同一个意象在不同的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否一致;同一题材的不同诗各自又有什么特点……通过比较,学生对诗歌的意蕴、意境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最后,要勤于动笔。仅仅在口头上对文本进行分析探讨是不够的,还要用文字或符号将思考的结果或感悟的内容及时记录下来。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动笔,通过动笔来达到整理思路,加深理解的作用。动笔的形式可多样,可要求学生写一段鉴赏文字,写一篇阅读随笔,也可要求学生将古诗词改写为一篇美文。

孙绍振教授在他的《名作细读·自序》中说道:“缺乏微观基础的空话、套话、大话、胡话乃至黑话”,“对于文本内涵的分析却有时如蜻蜓点水,有时如木偶探海。”在文学作品中,思想是依赖文字这一载体而存在的,脱离了文本的阅读教学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鉴赏领悟水平,因此真正有效的诗词教学最终离不开对文本的深入研读。

梁焰,教师,现居广东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