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把语文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
杂志文章正文
把语文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42        返回列表

学生上高中了。老师在语文课堂上提出问题,很少有学生主动举手回答,更不要说踊跃发言了。于是乎,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老师以讲代练,一讲到底司空见惯,学生似乎无话可说,似乎没有话语权。笔者以为,语文课堂上,老师和学生都应有话可说,要还给学生语文学习的话语权。

一.还给话语权,要让学生言之有物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现欲很强,很想说,但往往说来上文无下文,牛头不对马嘴,肚子里没“货”。这说明没有知识和语言的储备量。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和语言的储备,使其肚子里没货,才能让其有话可说。

1、引领学生关注生活,积累鲜活素材

陶行知先生说:“社会即学校。”社会中有许多丰富的题材等着我们去发现,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为的就是将来能在生活、工作中运用。商店的玻璃橱窗上,川流不息的大街上,形形式式的广告,标语琳琅满目,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当一名“语言医生”。这些精心设计的广告、标语却不乏错字、别字、语病。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慢走在大街上的时候看着广告、标语中哪些字写的不规范,哪些句子不合语法,然后以各种形式向所在商店,单位提出建议,帮助他们改正,这同时也为自己学会说话提供锻炼机会。

2、引领学生阅读经典,积累名人名言材料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阅读经典,积累语言材料,才会让学生有话可说,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知识积累,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少给学生布置机械、重复、无效的抄写作业,用心为学生推荐适合阅读的读物,鼓励学生多看书,多吸收有益的知识,帮助自己积累课外经典素材。

3、引领学生研读文本,积累语言材料

教师要让学生有话可说,研读文本就是说话的源头。如必修一“向青春举杯”专题“吟诵青春”板块设计了4项朗诵活动;必修二“历史的回声”专题“千古江山”板块安排了朗诵散文活动,必修四“我有一个梦想”专题“英名与事业板块,安排了演讲活动,“走进语言现场”专题“在演讲厅“板块,集中安排了演讲与琴亭实践活动,教师就是要利用文本本身的丰富材料来吸引学生,让学生诵读、感悟,然后走上讲台去演讲以演讲锻炼自己说话的胆识与气魄,逐步引发学生“想说”的欲望,依据文本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为说张力蓄势。

二.还给学生话语权,要让学生敢说

高中学生在课堂上,普遍不太敢说话,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原因很多,或者是青春期的心理因素,或是缺少说话的技巧或者是方言土语太浓,不会讲普通话。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平等的说话氛围让学生有说话的冲动,使他们敢说。

1、降低要求和难度,使学生有信心说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于不张口的学生,教师要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其心理障碍,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羞于启齿、言语木讷、词不达意的学生,要降低说话难度,可少作内容方面的要求,但姿态要大方,声音要响亮,只要有一点可取之处,就要充分肯定,使他们消除紧张和畏惧心理,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形成自信意识,训练时可先降低难度、要求,先是能够开口说话,大声说话,让全班同学听得到。其次才是表达的通顺,只要能够做到这些,教师就应该大力表扬,在话题的选择上,尽量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心理,甚至可以不规定话题,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真实情感,久而久之,学生便敢于说话,增强了说话的信心。

2、尊重学生的话语权,使学生“童言无忌“

过去的课堂多是教师唱主角,教师“一言一堂”学生很少有发言的机会。新课标把阅读教学视为平等对话的过程,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怕与教师的意见相左,不怕说得不好,李日在教学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时,对老渔夫是不是失败了,是不是英雄的问题上,教师可鼓励学生从个人的感受和体验的角度大胆地说,甚至可以与教师争论。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要对学生的合理认识予以肯定,对学生理解偏颇的地方加以引导,并坦诚陈述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不仅信服和尊敬老师,也形成了敢于“对话”的习惯。

3、让每一节课比说成惯例

要让学生会“说”,你得给学生说话的时间和空间,说课文,说时事,说自己读过的新书,皆未尝不可。如何安排说话的程序,视文本的教学内容而定。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要对身边,对目前发生的事情形成敏锐的感受。他们渴望对世界了解得更多,特别是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如日本地震救援、核泄漏事件、连绵不断的雪暴、雪灾,低碳经济,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他们谈话的中心。

温兆荣,教师,现居江苏海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