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高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
杂志文章正文
高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25        返回列表

在语文学习中,诵读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式。同样,在语文教学中,诵读教学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它是利用有声的语言对语言文字中艺术形象的再创造,可以准确、生动、鲜明地反映出文章的思想内容,让学生从文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实现美好享受。

一.重视文化熏陶,促进学生人文情感的提升

语文不但是一门重要学科,还是一种文化艺术。对于语文教育而言,其本质为文化传递过程,是灵魂建构、情操陶冶,推进生命个体向整体构成的过程。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其课堂教学肩负着陶冶情操、灵魂、心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神圣使命。

读书既是学习的一种形式,还是学习的必要条件。其形式分为三种:诵读、默读、吟诵。其中,境界最高的则是诵读。那么,诵读的真正含义为何?即眼睛和心灵的统一,对文字语言的直接触摸。反复诵读,则为反复触摸,长期以往,则对语言、文字具有敏锐的感觉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例如:教学《祖国山川颂》时,让学生对重点段进行诵读,品味散文诗的语言,感悟作者热爱祖国、歌颂祖国的思想感情,理解爱国这个主题思想在民族文化内涵中的核心地位与重要意义。这样,通过诵读,可以让文化得到新生,从而使课堂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诵读中得到文化熏陶,在诵读中陶冶情操,同时学会以独特视角来认识生活、审视生活、感悟生活,提高他们对生活与生命的感受,提高学生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提高对他人、自然的尊重。

二.抓住语文本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其任务不只是教会学生语言学习,也就是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更重要的是渗透人文精神,充分发挥语文的人文功能,让学生爱学、会学。而诵读教学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语文诵读,可以调动学生的课堂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为主体,而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在诵读教学中,提倡语文本位的回归,则应指导学生由语言形式进行切入,细细品味语言,培育学生的语文意识,将人文精神落到实处。通过语文诵读,将知识与技能相结合,使教学各环节相互融合。

例如:教学屈原的《离骚》时,先让学生独立诵读、自主认知。然后鼓励学生把文中自己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说句意,讲感受、理解或句中的情感。其次,让学生通过诵读,找出文中表现情感的词,并总结每种情感针对的对象及产生原因。内容概括如下:哀——民生多艰;怨——君王不察;悔——相道不察;忧——国运艰难;愤——奸佞当道等。这样,让学生由语言进入,品味诗词语言,把握诗人的情感。这整个教学中,学生都处于主体地位,进行独立自主的探究,教师则适时引导。

三.加强师生互动,体验诵读乐趣

第一、教师与学生互读,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诵读,实际上也是教,通过教师的适时带读或示范朗读,学生能够解决课文中的生词、生句,能够较为全面地理解与把握课文,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情感,并放声朗读。

第二、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而诵读。不管是哪种方式,它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所以,为了使学生在诵读中了解与把握更丰富的语文知识,这就需教师设计好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诵读。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明确诵读目的,把握思考方向,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第三、引导学生于诵读中慢慢品味。若想将学生培育为一个好思考、有慈心的文本品读者,教师则应指导学生留意各个细节。在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往往是较为隐性的,存在于各细节中,需要我们细心品读,善于发掘。在诵读教学中,教师有着指导与引导的作用,把学生引入文本的意境中,使学生进行自由体验,实现与文本对话,并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例如:《荷塘月色》的教学中,笔者运用了三遍诵读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第一遍先向学生播放课文磁带,保持课堂安静,让学生细细品味朱自清笔下所描绘的景色:“月下荷塘,塘上月光”,这样,学生通过听读,展开想象,如身临其境,仿佛可以体会出作者那淡淡哀伤与淡淡愁怨。然后学生带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诵读。第二遍诵读,教师指导学生尽量读出轻重,把握文章大意,发挥想象与联想等。第三遍诵读,则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读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并读出文章那朦胧月色及荷塘景色的如画如诗般的意境。这样,课堂中,书声琅琅,富有活力与生机。

朱亚芳,教师,现居江苏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