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突破四大难题建构生态课堂
杂志文章正文
突破四大难题建构生态课堂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43        返回列表

孙元武,男,汉族,大学本科学历,华中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四中党总支书记、校长。全国模范教师、优秀语文教师,省劳模、首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基础教育类评委、课题实验先进个人、入选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专家库,襄阳市首届名师、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第11次党代表,襄州首届十大杰出青年,享受襄阳市人民政府专项津贴专家。“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专家评委,省编地方教材《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初中版)主编,湖北教育理事会常务理事。

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简单地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课堂着重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就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学生与环境。即学生与教师之间平等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探究,学生与教材之间互为生成,学生与环境之间相互促进。

生态课堂遵循学生学习规律,营造自然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互动生成新知识、新技能。保障学生自由绽放,而不是教师以“讲”代“学”,刻意催生;保障学生质疑创新,而不是教师用标准答案桎梏思维;保障学生多元发展,而不是由教师按照一个模子镂刻,大而化一。生态课堂的特点可以概括为“1234”。“1”即一个宗旨:让每位学生有尊严的学习。“2”即两大要件:以“三环六步”为课堂教学模式,以“小组合作”为学习组织方法。“3”即三大境界:行动、心动、神动。“4”即教师角色四大转变:变引导为导引,变俯视为平视,变善讲为善渔,变关注学习为关注成长。

怎样有效开展生态课堂教学?我校立足于“四大突破”,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让“教”服务于“学”,甚至服从于“学”。

一.编写导学案,突破操作技术难题。

导学案对于学生的意义,犹如蹒跚学步的孩子的学步车,借助它的“推学”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我校导学案要求教师结合学科特点,以“三环六步”,体现课上与课下相结合,教案与学案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使“教”与“学”有机统一,为学生学习提供可操作的技术支撑,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跨越。

“三环六步”既是导学案基本模式,又是课堂基本结构,是教师还“学”于学生的教学把手,是落实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推手。“三环”即:导学——互动——达标,每一环辅助两个教学步骤,合起来为“六步”,即“激趣导入——预习导学——组内互助——组间展示——学案整理——达标拓展”。

导学环节。教师用问题导引,为学生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互动环节。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可在学习小组里合作完成,即生生互动。小组交流所不能完成的,由小组中心发言人提出,在班级解决。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教师可通过兵教兵的方式解决,也可加以适当的点拨、提示,让学生自己解决,但绝不能包办。对于成果展示的问题,突出三大原则,即问题性、互动性、创生性。展示过程中力求达到课堂的动态生成效果,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适时追问、点拨、启发、引导,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达标环节。反馈测评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题目的设计要体现分层次的原则,按照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要简而精。达标测试检查的形式灵活多样,但最终要达到把握学情,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关注潜能生。

二.组建学习小组,突破组织形式难题。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要让学生发挥特长,培养教师型学生,鼓励学生讲给别人听。“小组合作”是合作探究的重要形式,是实施生态课堂的有效方式,让学生学而不厌。

组建原则体现“三同”。组与组之间,学生综合素质基本同等: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把全班学生按优、良、中、困生合理搭配;组与组之间,男女生比例、数量基本同等,组员按学力依次命名为1至6号。

合作探究体现“三要”。讨论发言要有秩序,由小组长规定发言的次序,大家顺序发言,不抢不推;别人发言要倾听,理解发言的内容;每人都要发言,发言前要有准备,不重复别人讲过的内容。

评价小组体现“三全”。全员参与:组长组织小组成员,有序开展自学汇报、探究质疑、总结归纳的组内互助活动,确保每位组员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全面参与:每位学生必须参与探究各个知识点,全面达成课时目标。全程参与:主要针对“三环六步”课堂教学程序来说的,即学生要参与到每个学习环节,成为学习的主角。

组建“合作小组”,老师、文本不再是课堂之本,学生、生活成了课堂之魂;课堂动静相宜,小组对抗热烈,课堂生动精彩;课堂不再是一潭死水,而是绿波荡漾。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可能的生活经验都在这里演绎、生成,和文本相融,课堂成为知识的超市、精神的盛宴。

三.健全机制,突破课堂评价难题。

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会学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评价学生不能仅仅考查学生学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会学什么。生态课堂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而不单单是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倡导多元评价,关注交流、展示、质疑、补充、达标等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方面的评价。利用测一测、评一评、比一比等评价方法,激发学生主体学习意识、主体参与意识。

关注预习评价。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的主要环节,检测预习效果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手段。各组按1号和4号,2号和5号,3号和6号组分别组成学习帮扶对子,相互检测预习效果,预习测试题主要体现“双基”,要求每位学生必须达标,相互评判计分。

关注互动评价。互动是学生学会交往、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的有效方式。在互动环节中,主要看课堂展示的“五度”:上台展示要有“风度”,言行表达要有“力度”,问题挖掘要有“深度”,方法总结要有“高度”,课外拓展需要“适度”。

关注达标评价。当堂达标目的有二:一是检测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了教学目标,做到“堂堂清”。二是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态课堂强调当堂学习当堂达标,把每一节课都看成一次考试,营造激烈紧张的学习氛围。教师设计达标题应分三级,每级均按百分制计算,检查不同层次学生差异发展的情况,增强每一位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四.加强校本教研,突破成果转化难题。

没有活动,再好的课改理念也只能是理想,难以转化为教师教学技能。我校以“三环六步”生态课堂研究为主线,组织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使每位教师既是科研的探究者和验证者,又是科研成果的转化者和享受者。

研课改。我校申报的《“三环六步”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探究》被立项为湖北省“十二五”重点课题,着重探究“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两大问题。学科组围绕“六环节”,归纳制约生态课堂改革的主要因素,拟定阶段课题。指导教师上好专题探讨课、成果展示课,在课堂中对话课题,在碰撞中形成结论。教师坚持反思课堂,在课堂中发现问题,提炼成小课题,开展个体研究活动。每周集体备课,同一备课组教师之间交流、互动、质疑、补充、完善,形成课题成果。学校大课题就像握起来的拳头,形成科研合力;教师自主选择确定小课题,就像伸开的五指,研究面广,有利于发挥教师研究专长。

赛课改。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课改论坛,按学科组推荐和随机抽取确定各学科组参与教师,代表本学科组参与校级课改论坛。参赛选手展示研究成果,不同学科组教师质疑,同一学科组教师互助。建立课改首席教师队伍、课改先锋班班主任队伍、课改先锋教师队伍。组织“课改先锋”开展月课题成果赛研活动,包括课改日记展示、讲说课展示。课改日记,按“提出问题+课堂案例+探究反思”格式撰文,以此提高先锋教师理论水平。围绕研究课题,每月举办一次课题研究成果的赛课,说清教学设计思路,说清问题提出的背景,说清解决问题的方法。

两年来,我校坚持“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课改思想,用生态课堂之水,浇开课改花满园:学校被襄阳市教育局评为“初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先进学校”,被中国教育学会中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评为“全国作文教学先进单位”;4名教师荣获国家、省级优质课一等奖,5名教师荣获市优质课一等奖,30多名同学在全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达卡尔汽车拉力赛创始人萨宾说,出发之前,永远是梦想;上路之后,永远是挑战。在课改的道路上,我们有勇气风雨兼程,让生态课堂绽放出美丽的课改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