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中教师角色浅析
杂志文章正文
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中教师角色浅析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49        返回列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本次课程改革的实质是一次学习方式的改革。最显著的体现是新增了综合性学习这一板块。”可见,综合性学习不仅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新课题,更是一种突破和挑战。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综合性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语文、用语文。真正意义上去实现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但是课改10年过去了,综合性学习在我们实际的教学中一直处在比较尴尬的境地。搁置的,放在一边弃之不用;应试的,记记背背,草草了事。最好的也不过是浅尝辄止型,课前分配学生收集材料,课中热热闹闹展现。结果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变成了地理课、音乐课、历史课等等,丢了自己的语文味。

导致目标与现实之间大差距的因素众多,而教师在综合性学习这一板块教学中角色定位不准确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经历“前期策划者”“幕后操纵者”及“课堂旁观者”等众多角色之后,我认为“导”师才是教师在这种课型中的理想角色,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理想角色呢?

首先,以生为本——根据学生的信息材料来定教师的教学目标。

因为从本质上看,语文综合性学习目的是在综合型语文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是学生能力提升的背景,学生才是主角;从意义上看,综合性课程的意义在于真实,所以就应该接受他们现有的知识的局限。学生收集的带有局限性的信息材料就成了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唯一可利用的“文本”,那么根据学生提供的材料来制定我们的教学目标成为必然。

例如:《我爱我家》主题本来只有一个:父母的家,但是学生经过讨论把家的外延扩大了,确立了:父母的家、寝室之家、学校之家、家乡四个主题。学生这一改变合理合情又有超越,就采用学生的主题。

根据学生的材料来确定课的主题,而不是用教师的主题去束缚甚至是扼杀学生的思维,这就是综合性学习里教师实现“导师”形象的关键点,也是综合性学习的核心价值。

但是确保学生为主体,又不等于袖手旁观,在综合性课堂里教师“导”的作用,是意味着教师活动主旨设定源自学生,又必须高于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师的“导师”价值。因此在课堂设计中又补上“国家”。然而细读学生的材料时发现,“学校之家”小组的同学,收集的材料除了初中学校,更多涉及他们所追求的那所理想高中,于是在设计中又增添“精神家园”。

其次:旁逸斜出——引领综合性学习回归语文。

借学生已有的信息去“引”,是决定我们将课堂真正意义上还给学生的关键所在。而教师的“导”又在学生能力基础上他们打开一扇可以眺望更远的窗。引入文学作品,以其旁逸斜出所营造的教学氛围实现引领综合性学习回归语文,则是“导”的最好内容。

例如:在“父母的家”中,可引入胡适《我的母亲》里那个坚韧、自强、宽厚的年轻寡母和朱自清《背影》里的父亲片段。再引入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要打你》,借赏析“因为爱,所以摒弃所有打人的工具,用自己的手指承受的痛来掌握打你的轻重”的细节,去体会一颗母亲的心。三大文学素材,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家”是所有文人创作的情感源泉和精神归属,“家”也是打动所有读者的最深情的话题。

在“寝室及校园的家”这一板块中,可引入鲁迅的《三味书屋》里学习片段;再引入高晓松的《睡在我上铺的兄弟》让学生来感悟寝室、校园,又将家的内涵往外扩了一层,而学习和生活的细节是校园文化的“主力军”。

引入文学素材,通过“旁逸斜出”跳出学生材料的局限,引入有效的补充信息,迂回的引领综合性学习回归语文的“文学性”,开阔视野,丰富内容,发展能力,丰富情趣。与学生材料相对接的“旁逸”,让综合性学习课堂充满语文学科独有的魅力。

综合性语文学习,教师目光应不仅仅停留在对语文的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综合运用,还应该培养学生的悟性和人文情怀。让一切感动的画面都可以转化为文字,用一切有意义的文字去感动人,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在“生活”与“文学”之间架起一座桥。语文在生活里,教师则是引领学生将散落生活中的语文拾掇起来,串成一条熠熠生辉的链子的导师。

蔡惠娟,教师,现居浙江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