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荷叶母亲》教学例谈
杂志文章正文
《荷叶母亲》教学例谈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47        返回列表

《荷叶母亲》区公开课得到了听课老师的赞许,也有许多环节值得我反思和总结。备课时,我设计了多个学生活动,希望通过公开课倡导学生们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由于许多环节都是课堂上即时生成,便多了一些不可控因素,对这节课能否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我是暗地里捏了一把汗;对学生来说,在全区的初一语文老师面前听课、学习,也是一种挑战。好在,从初中入学以来,学生一直是我课堂生命的主角,他们呈现了良好的学习状态。下面我就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谈谈我对活动化教学理念的初步理解与实践。

一.《荷叶母亲》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散文诗两首”一课,编排了泰戈尔的《金色花》和《荷叶母亲》两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诗,文字简约意蕴丰富。散文诗这种文学体裁,最大特点是运用比较自由的形式抒写心灵或者情绪及其波动,《荷叶母亲》冰心用质朴的文字把敏感多思的情绪表现得摇曳生姿,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理解把握其思路有一定的难度,但好在前有《金色花》的教学铺垫,学生已对散文诗略有了解,对母爱的主题在生活中也有丰富的体验,因而我将教学重点定位为通过丰富的学生活动让学生充分地走入文本、理解文本,从而理解散文诗的思维过程和情感表达特点,激发学生的生命感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并在拓展延伸的仿写语文活动中丰富生命体验,以写促读,激发学生生活中去理解母爱、感恩母爱的情感,在读写一体的语文活动中达到情感体验的高潮。正如教育家卢梭所言:“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散文诗的教学更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努力让学生收获美的文学艺术、情感体验,并向学生生活领域拓展,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家庭、社会有机结合起来。

二.“活动化教学”阐述及其在《荷叶母亲》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何为活动化教学?这是一个新提法。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的提出与实践源于我国语文教育界对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等先进教育思想的创造性借鉴。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主张“从做中学”,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无漂渺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这样提出:“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课外活动”学科化、目标化、序列化的表达首先出现在九年义务制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新课标又提出了“综合性学习”这一语文教学活动化新观念,并将它和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提并论,同时还对活动所达成的目标作了明确的规定;广州市教研室组织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中也力求对义务课程阶段的读写活动做出各学段的明确要求和达标评价标准。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线教师积极学习新课标、落实新课程理念,近些年我们大力开展多种语文活动,在教材体系中集中体现在“综合性学习”单元读写、口语交际等活动的开展,但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只能有侧重地安排各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的活动内容,这些活动拓展了语文教学的深度、广度,尤其是在活动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了学生语文能力,笔者也曾就自己的体会进行了相关的策略研究。

语文专家在阐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内涵时,这样表述“活动化课堂教学在教师、教材、学生三者关系上,摒弃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思路,强调课堂教学必须切切实实地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学生是实实在在的‘学’‘做’而非单纯的‘受教’;在活动内容上,是紧扣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设计学生喜爱的听说读写看活动;在课堂教学方法上,教师是以组织、指导、调控学生活动为主;在活动方式上,能根据目标力求丰富多彩;在活动范围上,是以全体学生的活动取代一问一答或少数尖子生的活动;在教学效果上,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还要注重学生是否主动、积极而有兴趣的参与以及活动质量的高低。”秉承这一理念,我设计《荷叶母亲》教案,紧扣散文诗内容设定了“多种方式朗读品味本文朴实、清丽的语言,体验诗歌思想感情”“体验人间至深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在生活中学会感恩”的教学目标,设计了学生喜爱的朗读竞赛、句式仿写、欣赏名家朗读等听说读写看活动;在课堂教学方法上,教师以组织者的身份,在课堂上指导、调控学生活动。下面我结合教学过程加以说明: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荷叶母亲》教学,根据教学进程,导入阶段我设计了“歌曲背景导入活动”(课前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猜谜活动(让我们猜猜她是谁?)”,谜面是“七百万字作品,八十多年创作,九十九载岁月,冰雪聪明,蕙质兰心”,通过听歌曲和猜谜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检查了课前预习,在知人论世中为散文诗的阅读打下基础。

2、初读课文,感知荷之情。

在这一环节中,我以“推选朗读比赛选手”的理由串起学生自由朗读和听读名家朗读两个活动。自由朗读环节,请学生找出生字注音并尝试运用朗诵技巧(节奏、声调、速度、重音),初步感知散文诗的内容;读后通过问题“你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感”引导学生感知文意,又通过听读名家朗读,在音乐背景中名家温婉的语调将学生引入课文的情感再体验,听读后学生通过比较,明白自身朗读的不足之处,也跃跃欲试,为下一环节的再读做好了铺垫。

3、再读课文,品味荷之爱。

本文主题及情感感知的目标达到了,但如何体会作者的情感思路却是重点,这也是散文诗教学的难点,作者何以由荷花、荷叶产生颂扬的母爱的情感体验?在散文诗教学中如何感悟物象的特质,感悟物象和本体感情之间的连接点,是散文诗阅读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突破这一重点难点,我设计了两项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学习小组选段配乐竞读”和“小组合作,探究质疑”。第一项活动是对美文的再感知体悟,落实朗读活动,第二项活动小组讨论分为两个层次,四人小组组内提出问题的交流和解决、未能小组内解决问题全班交流。小组讨论得非常热烈,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已解决了一些疑难问题,对课文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小组就未解决问题进行汇报全班讨论”的环节是我课前备课时最为担心的,因为这一部分完全不知道孩子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还有可能孩子会提不出有助于课文理解的关键问题,因此我在备课时预设了问题:“有人认为《荷叶母亲》这个标题不是冰心自己取的是编者加的,不好,应该改为红莲,请问你们看法是怎样?”,以便引发学生讨论“荷叶”“红莲”这两种物象和“母亲”之间的关联,从而真正理解散文诗的内在情感思路。

担心归担心,我还是放手将课堂交给学生们。孩子们交流的疑难问题在全班基本得到了解答,我特别记得两个最有价值的问题:一个是对课文对“菡萏”的解释提出了疑问,课文的注释为“荷花”,放在课文中句子就成了“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荷花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不通顺!我按照前后文理解,指出“菡萏”一词应该是含苞未放之意。但学生称查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简单释义为:荷花的别称。当时因时间所限,就提出课后再就该问题进行商榷。课后我广查资料,才落实了这一问题:其实,“菡萏”的本义乃指未开放的荷花,即荷花之花苞。《说文解字》《古代汉语词典》即释义为“荷花骨朵”。且看一个例子:迨至菡萏成花(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可见,此菡萏即指未开之荷花;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课文的题目为什么不是《莲花母亲》或《红莲母亲》,因为课文多部分文字描写的是红莲,而不是荷叶啊”,这个问题的提出令我喜出望外,这不正是我预设的问题吗,孩子的眼睛还是很尖锐的啊,多重朗读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也令学生的思维有了深度。通过这个问题的探讨,教学突破了难点:写雨中红莲,是为了渲染铺垫写荷叶护莲,这些生动的场景让作者联想到母亲对自己的呵护与关爱,借荷喻人,颂扬母爱。

4、三读课文,点评荷之美。

为了突破美文美品的难点,我设计了两个学生自主活动“寻美句,作点评”“集美句,配乐读”的鉴赏品读活动。“寻美句,作点评”启发学生表达对景物、人物、修辞、写法的评价;“集美句”活动学习了教育专家余映潮的做法,学生们的周末摘抄就是类似的工作,对待好文章可以用这种方法学习。在精华语句的再次朗读中荷叶之美、人情之美完美呈现。

5、拓展延伸,体验情之美。

拓展延伸环节,我设计了仿写活动“书写给母亲/父亲的元旦贺辞”提供仿写句式“母亲啊!您是_____________,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后制作贺卡在节日时送给家人。这种仿写活动,以写促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生活中去理解母爱、感恩母爱的情感,学生在读写一体的语文活动中达到情感体验的高潮,写出了许多精彩语段。散文诗的仿写有许多种形式,可根据学习课文的难度,选择语段、或全文进行,《金色花》的仿写活动就是全文仿写。

总之,散文诗《荷叶母亲》的教学设计贯穿“活动化”一条主线,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落实新课程理念,以众多的听、说、读、写活动激扬课堂教学的生命主体,将学习者和典雅美文距离拉近,使散文诗在学生的解读活动中激扬第二次生命活力。这是活动化教学释放的无限创造力,也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值得在课堂教学这块阵地去实践、去探索。

张蓉,教师,现居广东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