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史记》的叙事艺术与感情倾向
杂志文章正文
《史记》的叙事艺术与感情倾向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4        返回列表

《史记》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在《史记》中,篇幅最大、最重要的便是“列传”。在“列传”中,司马迁尽量客观地评判每一个人的得与失,我们也能从大英雄身上看到很多缺点。比如说《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把李广描写成一个人人敬畏的“飞将军”,他似乎集所有优点于一身。李广百发百中,在抗击匈奴的战役中也大多胜利,有勇有谋,还体恤下属,深受将士的爱戴。但这篇文章中同样也指出他射敌定会把敌人逼到数十步以内,这也导致作战中常被敌人围困而受挫。同时,李广还自云:“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之。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投降还杀,既不大度,也无信义,这种俘虏政策当然是不人道的。从这些也可看出,《史记》是经过司马迁考证的,他忠实地记下历史,在《史记》中,每个人的功过都一目了然。

在“列传”中,司马迁尽情地渲染着自己的感情,也会将个人喜恶融合在对人物的评判中。我们从《李将军列传》和《卫将军骠骑列传》中也可见一斑。同为抗击匈奴,屡战屡胜的大将军,司马迁对李广的评价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而对卫青和霍去病则认为“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显然司马迁对卫青和霍去病充满鄙夷。

《史记》的“列传”还有个不容忽视的优点,每件事都用寥寥数十字刻画得栩栩如生。司马迁极其善于描写小事件。细节是记叙文和小说的生命,司马迁极善于叙述,在“列传”中,他在表现形形色色的人物时,常用生动的小事件来体现他们的性格。他极注重细节描写,特别是通过对话来体现。

在《李将军列传》中,为了体现李广射术的高超,司马迁描写了李广出猎时误把石头当做老虎,将箭射入石头里这件事,仅这件小事就使读者对李广的射箭技术有了充分的了解,充满崇敬。

《史记》的“列传”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去反映历史和现实,这也使读者很容易深入地融合进去,认识每个历史人物,记住他们的形象。看“列传”,实在是一件惬意的事,就如读一个个故事一样轻松快活。

但我看了《李将军列传》和《卫将军骠骑列传》后,对司马迁有了点新的看法。我不断地思考,为什么司马迁把李广描写得如此神勇,却把卫青和霍去病写成只顾自己,不体恤将士,不招贤选士的人呢?

司马迁在作《卫将军骠骑列传》时,他将自己对汉武帝的不满隐晦地融入进去。大概是因为卫青和霍去病是皇亲国戚,他们深受汉武帝的宠爱,司马迁对他们也充满憎恶。司马迁用大篇笔墨一再地陈述战争中卫青和霍去病的军队斩敌多少人,多少人被加封,满篇充斥着“几千级,几千户”这些单调的字眼,一再强调卫子夫的裙带关系,却不用细节去凸显他们的勇猛。李广射石是细节,霍去病追亡逐北,是战争生涯中反复出现的事实。但司马迁选用前者,而淡忘了后者。这不是无意的疏忽,而是有意的漠视。在这篇文章中,看不到司马迁深厚的文学功底,他被束缚住了,只因对汉武帝的怨恨殃及城鱼到汉武帝所宠爱的两个大将军身上去了,他便看不到这两人身上的优点。

而对李广,司马迁明显是心存同情的。“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也?且固命也’。”这段话可算是李广人生观的自我交待,也是司马迁人生观的自我记录。李广尽管身怀绝技,抗击匈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却一生都郁郁不得志,这与司马迁何其之像!李广一生都想建立功名,这与司马迁早期的心理也是一样的,但两人都得不到重用,一个自杀谢罪,一个被处以腐刑。《屈原贾生列传》也是一篇经典的名作,广为流传,司马迁把他对屈原冤死的同情和愤怒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在写屈原的时候也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将自己的不幸与愤怒都融入到屈原的身体里。正因为李广就像另一个司马迁,两人命运很相似,司马迁着重去描写他的谋略、英勇、体恤下属,对他犯的错误没有花大力气去讲述,凸显他的优点和最后的不幸。

读《史记》的“列传”,我看到了司马迁的思想感情和深厚的文学功底,但我想,如果他摒弃对汉武帝的憎恨,更客观地写卫青和霍去病,也更客观地写《孝武本纪》,司马迁定会赢得更多的尊敬。当然,瑕不掩瑜,总体来说,《史记》是可信的,司马迁也是可敬的。司马迁和他的《史记》永远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金典,华南农业大学历史系2010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