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中学生文学社团建设的现实意义
杂志文章正文
中学生文学社团建设的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36        返回列表

文学教育是将文学推向全新的角度,以文学的鉴赏和创作为主体的教育模式,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情怀,成为推动整个民族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而校园文学社团则是校园文学教育质量最直观的反映与细化,是校园文学教育的主阵地,乃至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载体。今日潮南的校园涌现了一批文学社团,如六都中学的润心文学社,司马浦中学的司中学子文学社等。中学生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般的创立,确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本文将对中学生文学社团建设的积极意义提出自身的见解。

一.中学生文学社团的产生,反映了校园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文学社团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文学社团是人文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建立文学社团,能营造学生良好创作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对推进素质教育和开展创新教育大有裨益。它能为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和空间。它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审美、鉴赏能力。

中学生文学社团的产生顺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学生素质的提高不仅有赖于课堂的系统专业教育和理论灌输,更需要大量课外丰富的实践锻炼,这就要求学生在进入大学和社会之前,在人文社科、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得到锻炼和发展。其实,中学生文学社团的建设目标与中学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中学生文学社团的产生,反映了现在校园文学化的前进方向,是拓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中学生文学社团的产生,拓展了中学生素质教育的载体

“新教育”理念指明了教育的内容始终贯穿“成长即学习”、“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方向。中学生文学社团活动是适应“新教育”目的,符合“新教育”内容以至拓展中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

首先,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有助于培养健康积极的兴趣、爱好,发挥自己的潜力,从而不断成长。在活动中,文学社成员的兴趣往往是活动的内在动机,对活动有持续作用。其次,参与社团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兴趣使每个社员能够走在一起,共同为社团的发展作出自身应有的贡献。这种社团机制非常有利于培养社团成员积极服务管理社团的主体意识,从而提高管理能力。社团活动也有助于让学生通过活动,找到归属感,体会成功,增强自信。社团活动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在志同道合者的支持下,实现自身价值,获得成功的快乐。这种成功的体验将使他们克服往日畏难、自卑的心理,终得以塑造个人完美的人格。

三.中学生文学社团的产生,创新和深化了德育阵地

加强中学生文学社团建设,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

1、加强中学生社团建设,是创新和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学校德育工作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从中学生的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积极创新,拿出更多、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学校德育工作要加强中学生社团的指导,把中学生共同的兴趣充分地调动起来,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互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要充分发挥中学生社团的群体凝聚功能、思想功能,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于一体,寓教于乐的活动。

2、加强中学生社团建设,发挥传承和培育校园文化的效能。一所学校长期形成的文化积淀、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可以通过中学生文学社团加以传承。事实上,不同学术流派和社会本质的社团活动能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生机和活力,促进校园文化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发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反映学校的人文品位。

3、加强中学生文学社团建设,是增强中学生组织凝聚力的重要载体。共青团组织要将中学生社团组织纳入共青团的工作体系,进行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使之成为学校团组织开展工作的有力抓手。共青团组织要更好地发挥学生社团实现自我教育、管理、服务的功能,增强自身特有的政治、组织和活动的优势,承担起引导和管理社团的责任,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我校为进一步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积极发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造就一批文学尖子,使文学社活动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第二课堂。在学校的重视下,文学社活动有序发展,生动活泼,不断地为我们的校园文化注入活力,不断地引导广大中学生走进神圣的文学殿堂,参与高尚、睿智的心灵对话,培养出一大批有理想、有才华的文学青年。

倪史标,教师,现居广东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