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请让学生大声读课文
杂志文章正文
请让学生大声读课文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30        返回列表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校园里这朗朗的读书声已渐行渐远,尤其是在高中,朗读变得很困难,读书变成了看书,即便读出声音来,多已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形成一种只背不读的局面。我想这自然与高考有一定关系,但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最起码教学导向有很大问题。由于考试尤其是中、高考的压力,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动机已经悄然发生变化。教师上课的重心也由“教学”转向“考试”,教学过程开始为“考试”服务。

那么,是不是注意了诵读就会影响高考呢?其实朗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知识获取、理解、运用的能力,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率,进而影响学生智力的发育。通过课堂教学来培养朗读习惯,提高朗读技巧,是培养这种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也是朗读教学的根本目的。

古人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等关于诵读的名言。苏霍姆林斯说:“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生活下去的。”他的精神的傍依,是读好书、好好地读书,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生命延续。由此可见,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瑰宝,古今中外举不胜举的文豪,应该都与这种教学方式息息相关。朗读不仅不会影响高考,还对我们有诸多的好处。

其一,诵读能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寺院讲经有诵经一项,读经时要求语速不急不徐,语调抑扬顿挫,在这过程中,僧人暂时忘记红尘琐事,进入空灵状态。我觉得这就是诵读起到稳定情绪作用的最好证明。我们大多不是僧人,不需要抛弃红尘,但我们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个人只有把心定下来,才有能力思考,面对问题,才不至于慌张、忙乱。上课之初,学生因课间嬉戏心还未定下来,朗读不是一个稳定学生情绪的最好方法吗?课堂上,当我们发现学生情绪不高经常走神的时候,来上一段声情并茂的朗读,不是比我们大声呵斥学生维持课堂秩序要好上千倍吗?这样时间久了还可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变得从容、沉稳,遇事不惊。大家可以想想寺院修行之人无不以态度从容、处乱不惊者为大师,由此更应坚定我们提倡诵读的决心。

其二,诵读可以培养思考的习惯。叶圣陶说:“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读好书,好读书,便心灵清澈,思之所在,荣辱既去而万象来朝。古人为什么留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自然是书读得多了,就会促进了思考,就会“其义自见”。

其三,诵读还可培养学生语感。语感就是人对语言的感觉,了解的程度和语言之间的距离,或指对词语表达的理解、使用习惯等的反映。要培养语感、训练语感,一种必不可少的方法就是诵读。诵读是形成语感的基础,是分析、研究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我华夏文明的文字浩如烟海,语言知识博大精深,要穷其全貌是痴人说梦。因此,语感的培养对于我们十分重要。我们只有具备了这种感知语言的能力,才能在文学的殿堂里自由畅游。古今饱学之士无不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苏轼能将《汉书》背得烂熟,巴金能背诵《古文观止》,钱钟书先生谈起古籍更是如数家珍。从这些文学大师身上可以看到熟读背诵对于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性,它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

除此之外,诵读在提高学生文学修养、道德修养等方面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是大家熟知的,在此自不必细说。

再就是要督促学生做好三读:即早读,课上读,课后读。这三读不仅仅是时间的概念,有各自不同的要求:早读,要与疏通字音、辨识词义、理顺语句相结合,辨识文中生僻的词义,疏通课文中有关句子,能大致理解文章的意思。课上读就是课上教师范读,学生轻声跟读或默读,注意老师的节奏、情感的变化,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解决有关问题。课后读即课文讲解之后,学生独立进行,这是在理解基础上的诵读,对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式有很大帮助。

朗读不仅创造精神,而且赋予人以精神的力量和寄托。

张仕龙,教师,现居四川米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