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作文教学中的三个环节
杂志文章正文
作文教学中的三个环节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25        返回列表

大凡好文章好作品皆来源于生活,中学生作文也不例外。“生活”之表现在作文中,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等都是生活的一部分,这些都是作者的观察、感受、思考对象。笔者经过近年来的实践,在中学生作文教学环节中注重了以上三方面的培养和指导,收到良好的效果。

首先,注重对学生观察方向的引导。

鲁迅先生在回答文学青年“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问题时强调了两点:一是多看,二是多练。这里的“多看”即指多观察。这就说明:要写好文章,要掌握娴熟的文章写作手法,就要多观察,学会观察,观察是写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将文章写好,一定要言之有物,而这个“物”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靠平时对语言、对知识、对生活的积累。感受的敏锐性来自于细心的观察,没有对周围事物进行细心的观察,感受便无从谈起。因此,首先要对观察能力进行训练。观察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而不是平面的、单一的。教师也应该有计划地提供给学生一定的事物,让他们在特定的情景下去进行观察,把学生引向真实的生活,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也可以指导学生多看课外书,引导学生通过看展览、听报告、参观访问等形式拓展视野;让学生读报、剪报,留心社会,观察生活。积累知识和素材。只有有了这个物质基础,学生作文才能思之有据,言之有物,写之有序。

其次,注重对学生感受能力的培养。

没有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就产生不了写作的要求。没有写作的要求而又必须完成任务,那么只能是编造一个故事,无病呻吟。所以,教师应该经常提醒帮助学生成为关注生活的有心人,应该和学生一起来观察、理解、发现自然和生活。培养学生保持敏感的心理,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对生活倾注情感,做生活的多情人。

感受生活,最需要倾注情感,做生活的多情人,生活才会有无穷韵味,饱含诗意。只有有韵味、有情感、有诗意的生活,才会真正成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也只有这样的感受才会写成文字、铸为文章。刘勰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要以情感动人,则作者必须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的人。在我们的作文训练中,面对同一事物,为什么有的学生能因之激起无限的情感,写出声情并茂的好文章,而有些学生却不能,这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学生没有积极调动起内心的情感因素。“触景生情,睹物生情”并不是说有景有物就能生情,景、物、情是一个互动体,一个内心没有多少情感冲动和体验的人怎么可能对外物生出情来呢?而对于情感丰富的人来说,一个平常的动作,一片普通的树叶都会触动他(她)的情思,有情才会使他(她)所表现的事物灵动而富有韵致。

再次,注重对学生思考深度的指导。

思考生活是使写作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坚持思考生活,才会使生活更有品位,更有理性,更有深度。生活给人生命的真谛,深入思考,做生活的理性人,才会让人获得一种有品位、有理性、有深度的独特感受。这种感受,寓理于人、事、物、景之中,写成文章,给读者以思考、启迪,让读者受用无穷。

观点是文章的灵魂。文章中心不明确,或立意不深刻,往往说明作者思想肤浅,就是作者对生活思考得不够深入。而思考生活就要时时在意,处处留心,逐渐磨砺出能发现美的眼睛;其次要握思考的方法:要善于问为什么。倘若多问几个“为什么”,就往往能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使事物蕴含的思想和哲理渐渐显露。教师要指导学生深入思考,遇事多想想:这是什么事情?为什么会产生这事情?这事情能表现人物什么思想感情?这事情的性质是什么?这事情将有什么样的结果?这样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还要随时把思维的“火花”、思索的结论记录下来。社会现象、自然生态,大都蕴含着一种哲理,一种思想。看到流水,想到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看到飘落的花瓣,想到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地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自己的心去感受、思考生活。生活越丰富,学生作文的素材和情感内容就越丰富。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只有细心地观察生活,丰富地体味生活、深刻地思考生活,才能了解时代、把握时代,只有保持对外界事物发展变化的敏锐感受,才能写出妙文佳作来。

肖广东,教师,现居江苏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