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我眼中的语文高效课堂
杂志文章正文
我眼中的语文高效课堂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26        返回列表

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形态,集中表现在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它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指导,以规范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导向。其意义是为现实教学产生一种动力、牵引、导向作用。实施高效课堂是教学永恒的主题,也是教师永远的追求。带着这种追求我们又一次踏上了教学的探索之旅……

在听完南师附小的课后,基于对教学的探索,我觉得高效课堂应关注以下三点:

一.关注文本,超越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阅读互动的三维结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什么是“文本”呢?语文阅读教学中所说的“文本”指的就是教材,即语文课本。作为语文老师,首先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教师只有做到吃透文本,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温度,教师也才能上出这堂课的深度。

在上《钱学森》这一课时,老师把握了文本的体裁,设制了明确的目标,就是想通过人物的言行让学生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并紧紧抓住“言传心声”这一写作特点让学生自己动手划出钱学森说的话,并让学生结合当时的情境来理解、感受、品味人物的语言,说说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心声。并指导学生学着用言传心声去练笔写作。这里可以看出老师不仅仅关注了文本的内容,还在课上引导学生把握如何去写,做到讲练结合,课堂高效。

《军神》这一课,老师先问学生“从哪些词语中你能体会刘伯承的疼痛?”让学生通过字词初步体验刘伯承的超人意志力,让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然后对孩子说:“会读书的孩子会自己想象”引导孩子去想象:如果此刻你就站在刘伯承面前,你脑海中会有哪些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进行想象体验,让学生与文本有了更进一步的对话。接着播放影片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那令人震撼的场面,使学生入情入境,体验升级。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想,你生活中被割伤的感受,通过对比,感受刘伯承竟在拒绝麻醉的情况下数刀数,告诉沃克医生共72刀。最后设计了说话练习,感情水到渠成,孩子有话可说,有情要抒。语言表达和情感体验都得到了真正的锤炼。语言和思维得到了实在的发展,也让我们感受到教语文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文本。关注文本,更要超越文本。

二.立足课堂,超越课堂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何谓简单?“简单不是草率,不是省事,是要改变繁琐的、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或离开课文语言挖掘人文内涵的教学套路,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而课堂是一个载体,是教学的主阵地,想让学生学好必须借助这个载体。想让学生学得更好就必须超越课堂,使课堂得到有效延伸。

在《钱学森》和《军神》的课中,我们都不难看出老师课前花了很大的功夫去备课。如:内容的精选、环节的设制如何有效。目的就是为了超越课堂,使课堂的效果达到最大化。如《钱学森》感动颁奖词的选择,《军神》中电影片段的适时播放。既和课堂联系紧密,也和我们的生活、学生的写作密不可分。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学习语文,使语文课延伸到生活中去。

三.重视习惯,传授方法

我在听课过程中发现南师附小的老师在课堂上的引导语,既是一种过渡语,同时也是方法的介绍,过渡衔接十分自然,悄然无痕却润物无声……

  如执教《军神》这一课,老师在引导学生读课文时说:“请同学们打开书,字字入目、句句入心地读一读,思考: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这里面的“字字入目、句句入心”简单的八个字,既重视了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同时也告诉了学生读书就应该字字入目、句句用心地去读。又如:会学习的孩子会先自己想象,然后随老师去想。这也是一种读书方法的引导。这些方法都渗透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了。还有《钱学森》中的“言传心声”,“通过情境来理解语言”,既是阅读的方法,也是一种好的写作方法。点点滴滴、春风化雨,都凝聚着老师们的良苦用心。

蒋蕾,教师,现居江苏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