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张骞乘槎》赏析
杂志文章正文
《张骞乘槎》赏析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89        返回列表

原文:

张骞乘槎

清·李逢华

奉使探源到极边,浮槎自古有张骞。

乘风欲出红尘外,贯月谁游碧落前。

缥缈河中寻野渡,依稀天上坐春船。

途逢织女知何处,留得支矶异事传。

赏析:

这首诗出自《新纂高台县志》(民国·徐家瑞编辑),是古今写丝路名镇高台的诗歌中较出色的一首,作者是李逢华,益阳人,生卒年月不详,只有清道光《厦门志》有一句记载:“清道光3年(公元1823年),千户李逢华曾在胡里山西侧督造磐石炮台,后来被称为厦门港炮台、旧炮台。”由“千户”、“督造磐石炮台”可知,他是一武将,征战中曾到过高台,并作诗留记。

张骞(?——公元前114年),中国西汉时期外交家,两次出使西域,前后长达十九年,行程数万里,历尽艰辛磨难,得使西域各国相继归汉,横贯东西方的丝绸之路由此开辟,中国文化、物产远播中亚乃至欧非,各国商队从四面八方前来长安进行贸易,促进了汉代经济的发展。张骞通西域,对开辟“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史称“张骞凿空”。

“张骞乘槎”是民间传说,《蜀中广记·严遵传》中说:汉张骞出使大夏(现阿富汗北部),历尽艰辛,走到河的尽头。回来时船上载了块大石头,送给严君平看。严君平观察很久后说:去年八月,客星侵犯牛郎星、织女星,难道会是这块石头吗?它是天上织女的支矶石啊!张骞惊奇地说:我顺着河源乘槎走到尽头,见到一个女子在织锦,一个男的在役牛。我问他们的地名叫啥,女的说这里不是人间,你怎么会来呢?你把这块石头带回去,问西蜀严君平,他会告诉你到了什么地方。所以我带了石头回来请教你。严君平说:去年我看到客星侵入牛郎、织女星座,心里很奇怪。原来那正是你到达天上星座的日子,你已经到达了日月之旁了。

“槎”,木筏。“贯月”,即“贯月槎”,据说,在尧当政的第三十年,有巨大的槎漂浮在西海之上,上面有光,夜晚明亮胜过白天,羽人栖息在它上面。大海边上的人看到他的光芒,有时候大有时候小,好像星月出入一般。槎漂浮着环绕四海,十二年为一周天,这样反复持续下去,故得名贯月槎。“碧落”,道家称东方第一层天,碧霞满空,叫做“碧落”。这里泛指天上。白居易《长恨歌》就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支矶”,牛郎织女用来支承织布机的基石。成都有一条街叫支矶石街,街上有一个年辰久远的巨石,石高2米多,宽约0.8米,头小底大,状似梭子,据说是张骞从天河织女处得来,转送给居蜀地的西汉著名的星相家严君平的。

本诗以古代流传甚广的“张骞乘槎”的民间故事为内容,可能作者李逢华也因战事途经河西走廓的高台,偶得闲暇,走到茫茫戈壁中的绿洲发祥地——黑河,缘事而发的。作者巧借张骞曾多次出使西域,高台是必经之地的历史典故,诗人站在黑河古渡口边极目远望,茫茫西去的黑河水上,一叶扁舟在斜阳下渐行渐远,消逝在晚春暮色中……诗人顿时浮想联翩,神连九洲,这不正是张骞乘木筏的地方吗?黑河极目之处,一定是日月之旁,张骞途逢织女,拣得“支矶石”的地方。

有一首《张骞月夜浮槎》的卦语诗:“浮槎月夜到天河,曾见天姬织锦梭。石得支矶人罕识,那知此宝出云窝。”解卦词说,得此卦者“中吉”,“有宝物而不识,此难遇贵人之景象也,求得此签者,当力行方便,善与人同,自有贵人来赏识矣,难得之宝而我独得之,吉祥也,此签凡事皆吉,无凶,无碍,不用忧疑……”可见,作者以张骞乘槎的典故入诗,既表达了对张骞所树千代伟业的仰慕,也委婉表达了自己虽被任用,但宏愿未了,渴望被贵人赏识、重用,进而建功立业的情怀。

“不负平生江海志,星槎泛处抵银河。甘为西域凿空使,直上青云挥剑歌。磨折霜声结丝路,风闻褴褛照山峨。长嘶瘦马斜阳下,漫漫归余醉意酡。”(芊若《无双谱人物》)这首写张骞的诗,也应该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吧!

周多权,教师,现居甘肃高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