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模式初探
杂志文章正文
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模式初探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24        返回列表

在新课程改革之风愈吹愈烈的情况下,讨论式教学无疑成了老师最受欢迎的教学模式,因为它合乎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理念,同时在具体的操作中既能活跃课堂,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养成。然而,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这种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确实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有些老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讨论问题设计不合理。为了使讨论收到成效,首先要保证所设计的问题要具备可探究性,使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且说有所得。但有的教师提出让学生讨论的问题过于简单,缺乏讨论、研究和交流的价值。例如我校一位老师在教《装在套子里的人》时,问学生“别里科夫有哪些套子”,笔者认为此问题在文中容易找到答案,缺乏讨论的必要,长此以往,学生会对讨论失去兴趣。

二是教师对课堂引导和调控不够。新课改突出强调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决不是听之任之。可有些教师在这个关键的环节上做得不够好,主要表现为:一是站在讲台上对学生的讨论不加调控,导致学生讨论时间过长,以致学生产生懈怠的情绪;二是在学生展示讨论成果时却又武断干涉学生发言,阻碍学生之间的质疑与争鸣;三是对游离于讨论之外的学生监管不力。很明显,教师的这些不良教学行为将直接影响到小组讨论学习的效果。

三是有些教师把小组讨论学习变成走秀。有的教师为了应付公开课,直接把教学设计中的合作学习结果提供给小组,致使课堂成了秀场,小组讨论学习变成了走秀,有讨论,无交流,更没有质疑和辩论。而对这样小组讨论学习模式,我们能够期待学生学得盆满钵满吗?所以说,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合作讨论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四是缺乏有效的机制来维持小组讨论学习的长期性。有些老师以为小组讨论学习就是分个组就行了,然后就能万事无忧了,殊不知,小组讨论学习如果不用机制来维持的话,恐怕也就只能香两三天,最后结局无非就是无疾而终。

那么,如何来构建有效的小组讨论学习模式呢?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

一是要精心分编小组。小组编排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小组能否长期运行下去。以笔者经验,小组编排大致可以按将教师直接分配和学生自由组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既能将好、中、差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合理搭配在一起,又能兼顾到学生的友情,从而更大效益地发挥小组的合力作用。

二是要精选讨论的问题。选择什么问题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这是一个关系到讨论是否有价值的重要问题。因此,教师要课前选准合作讨论的问题。

依笔者之见,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理应成为学生讨论的重点。重点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掌握的知识,当然值得学生讨论。难点一般是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的内容,但又因涉及到对文章主旨及重要人物形象的理解,而不得不加以解决,但我想,这不正好可以拿来通过学生讨论,集中优势兵力加以攻克么?例如,在《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中可这样设计问题:在生活中,套子对于我们来说究竟有没有好处?如果说有,那为什么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却在和科瓦连科发生冲突后的一个月后就死了呢?这些问题既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对学生很好地进行了思想教育,而且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别里科夫这个套中人的可恶可笑可悲之处。

三是教师要正确引导和适时调控课堂。搞合作讨论学习,不是要教师做甩手掌柜,而是要教师担负起了更多的职责。换句话说,是对教师驾驭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是“咨询者”、“顾问”、“参与者”,更是引导者、组织者和监管者。另外,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随时都会有意外问题发生,如果得不到教师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对小组的合作学习现场进行仔细的观察和引导,适时地给学生释疑解惑。对一些参加小组讨论表现不够积极的同学,要经常鼓励和帮助这些学生,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对一些浑水摸鱼、开小差的同学,应及时纠正并耐心教育。

四是建立小组讨论学习的有效机制。学生合作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获得尊重与快乐,在自主思考、真诚交流的基础上充分享受合作成果,使学生在合作、互动中自觉、高效地参与学习活动。而建立以激励为目的的有效机制,是小组合作讨论的关键。这种机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及时评价学生的合作学习成果,并用量化的形式将其记录下来,同时和学生的综合评价挂钩,这样才会促进学生注重这种学习方式;其次是在小组之间开展竞赛,奖先掖后,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让更多的小组展示其集体的观点和集体的成果,并形成周期性。

讨论式教学,是在适应新课程改革过程在应运而生的一种教学模式,但不能只流于形式,应将其落到实处。以上是笔者作为一个教书匠的陋见,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杨军,教师,现居湖北荆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