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杂志文章正文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44        返回列表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走出离开教材的思想内容进行纯工具训练的误区,要把社会的主流价值(如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等)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最经常的途径。下面结合我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体会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要有明确目标

我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面对的是刚刚脱离童年期的初中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在逐步形成,对人、对事、对社会开始形成自己的看法,而这段时期他们的思想正是需要被人正确指导的阶段。而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融文、史、哲、自然科学等诸多学科内容为一体。我们在教学必须中要明确每一篇课文的思想教育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例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就必须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的社会实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就要启发学生领会作者对亲人对大陆不尽的思念,使学生产生企盼台湾回归、维护祖国统一的强烈心愿。不同的课文,应有不同的德育目标。还有唐诗、宋词、元曲,更是民族文化的极至,蕴涵丰富的德育因素,读之诵之,学生在吟诵中感悟、积淀、升华,情操得以陶冶,心灵得以净化,心胸得以开阔。他们会为祖国山河的壮美而击节,为志士仁人的忧思而扼腕,叹时光之长流不回,惜岁月更替之难改。这些文章在使学生学到基本的语文知识的同时收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还能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熏陶和感染。

二.要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所精选的篇目,不少都蕴含着浓郁的爱国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一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懂得将自己的未来和祖国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让学生了解到主人公小弗郎士面对国家的沦陷,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针对学生普遍重外文轻国文的现象讨论,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给学生以启示,教育学生爱国并非空洞遥远,而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这就是爱国的行动。

三.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教师面对的学生不是一张可以任意涂抹的白纸而是活生生的人,有灵魂有思维的他们时刻在以独特的视角观察和思考生活。因此,在课堂上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润物无声地进行德育非常重要。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当讲到鲁提辖三拳打死郑屠时,可启发学生思考并讨论:“如果现在某人做了坏事,有个人见义勇为,拔刀相助,将那人也暴打致死行不行?”通过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现代的法制社会不同于封建时代的人制社会,我们应该运用法律的武器,通过合法的途径来维护正当的权益。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刘禹锡的《陋室铭》,表现了作者不慕虚荣,洁身自好、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道德情操。这样的文章淡泊明志,格调清新,不事喧嚣,体现出了我国文化中的天然和谐的美感和道德修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调正自己的心态,感受那种不受金钱名利的诱惑而要保持做人的尊严。这正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值得我们大力宣扬。

四.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初中语文课本中描写亲情的文章也不在少数,教师可借此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比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里面记叙了他与父亲之间的真挚感情。在教学中,可让学生默默地去理解和感受作者对父亲的那份深深的爱。继而,让学生感受自己父母对自己的爱,学生的思想情感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对父母产生感恩之情。

五.进行科学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知识

科学思想教育也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科学思想,让学生信仰并追求科学真理,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

课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运用了多门学科的知识,有些知识八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最后我决定从化学实验室、物理实验室借来一些药品和器皿,给同学们做几个演示实验。经过这些实验学生们既弄懂了文中所说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缘由,让学生掌握有关物候的自然科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思想。

刘永幸,教师,现居甘肃高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