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从《山居秋螟》解读王维晚年生活
杂志文章正文
从《山居秋螟》解读王维晚年生活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45        返回列表

《山居秋暝》以“空”字开头,按照人们对王维一贯的认识:王维信佛所以喜空,于是做出推断:王维喜欢寂寞或是寂静的生活。其实,这是对王维的一种误解,也是对中国古代士大夫生活情趣的一种误解。

“空”字由来已久,佛教中讲空,道教中讲无,两者虽所指不同,但也有不少相同之处。王维作为一个士大夫,他从小就浸染在中国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生活环境之中,加之家庭信佛的缘故,他对佛家思想亦十分精通。像王维这样精通儒释道思想的文人学者在历代中国比比皆是,如李白,如苏轼。所以,我们不能单从佛教的角度来理解王维诗中的“空”字。

那么,王维诗中的“空”字传达出一种怎样的生活情趣呢?王维在诗的首句写道:空山新雨后。其实,从整首诗来看,这座山并不空,有明月、松树、清泉、石头、竹林、浣女、莲塘、渔舟等。但为何还叫“空”呢?那是因为作者并不固求,不会因为春天的美景的消失而伤感,也不会因为秋天的美景而想强留。作者仅仅是感受着它们的存在状态:明月隔着松叶照在山间,清泉从石头上缓缓流过,大自然物与物之间相处是那样的和谐;少女们洗完衣服聊着天快乐地回家,渔夫们撑着小船从莲叶中穿过,山村之中人与人之间也是如此的和谐!难怪作者发出感叹: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随意”二字便是“空”字的注解,所有的这一切都顺其自然地存在着。这就是王维眼中的空。

一个隐士,他追求的决不是山野荒凉与孤独寂寞,而是宁静和谐与喜悦活力。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时亦在感受与南山相遇之喜悦。王维的“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展现的也是成熟的喜悦与生命之活力。作者从超然的角度,俯瞰群山,因而感受到群山的空,感受到秋意的凉爽,感受到大自然的寂静祥和;从参与的角度,作者置身于“明月、松间、清泉、山石、竹林、浣女、莲塘、渔舟”之间,感受到世界的生命与活力。

是否王维真的这么逍遥自得呢?答曰:非也。王维出身名门,从小接受良好教育,早期受张九龄赏识,对政治有积极有报负,但随着张九龄的罢相,王维亦受到李林甫一党的排挤和打击。王维才华横溢,难免有“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郁闷。面对这个尴尬的的处境,王维一方面身心疲倦,需要喘口气;一方面,通过信佛,也可以转移政敌视线。于是在夹缝中生存的王维从此就走上了“半官半隐”的道路:仕是为了维系一家的生计与安全,隐是为了维系自我本性,寄存天才的情怀。他的做法其实是很典型的儒家“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思想。《山居秋暝》正是写于40岁以后,面对官场的腐败与人生之艰难,他并没有真正地遁入空门。试想,如果王维真的万念俱灰,超离人世,那么他还会写出如此有生命力的作品吗?历代追求隐逸的山水田园诗人如陶渊明、谢灵运、孟浩然,都是仕途不得意或是厌恶官场而放心于山水田园,非是厌世,实在是不得已。故王维在《叹白发》一诗中表达自己的无奈: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当一个人面临信仰上的危机时,他必经历一个焦虑的阶段,如果找不到一个合理的出口,他必自我毁灭,如李贺、秦观等都是郁郁而亡。找到了一个合理的出口,就能够从容地存在下去,如杜甫在贫病之际咏出“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他找到了存在的理由。苏轼在迷茫之际想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当他告诉自己人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他的执着与追求与天地的永恒与瞬变相比,实在不值一提时,于是他内心一片坦然。同样,王维把自己的眼光转向山水,转向无忧无虑的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时,他可以感受到“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的宁谧,他的人生信仰再一次重建。虽然有时这些焦虑还沉渣泛起,但王维借着“安禅制毒龙”的修炼,最终还是功德圆满。苏轼和王维同为天才,苏轼晚期作品频繁出现“梦”字,王维晚期作品频繁出现“空”字,这不是一种巧合,两位天才都是要找到一个继续存在下去的精神理由去逃离人生的黑暗。

回到《山居秋暝》,作者以“空”字起首,他是在提醒或表明自己已把世界繁杂事务统统倒空(事实上,一个人若老是把一个字放在嘴边时,他其实是在这个问题上挣扎的),然后再来欣赏这秋意凉爽的山居,在这里他看到了流水、山石、月光、松树、竹林、浣女、莲塘、渔舟从容自然地存在着,他感受到了生命的从容。作为一个精神的流浪者,他感叹一声“王孙自可留”,“自”字突显出作者寻找精神家园之久之苦,现在,他终于找到了精神上暂时的归宿。因此,王维“空”的目的即是“不空”,他是借空出自己世俗的心灵来装载完美的灵魂。

黎强,教师,现居广东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