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导学案更应突出教师的导
杂志文章正文
导学案更应突出教师的导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39        返回列表

近几年来,很多学校都在探索各种各样的课堂教学模式。都在最大限度地把课堂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为做到这一点,很多学校都推行“导学案”教学(我校也在推行这种教学模式),其做法是:教师提前备好导学案,课前把导学案发放给学生,学生根据导学案自学,不懂的课堂上小组内进行合作探究,而后全班反馈展示。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就象一个主持人,把课堂全部交给了学生。这样的课堂,确实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再加上小组合作探究,全班反馈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似乎所有的问题学生都能够解决,学生的学习能力似乎也提高了很多。

但是认真观察这样的课堂,我们就会发现学生思考问题总是不够全面,理解知识总感到不够深刻,学习效果总觉得不尽人意。究其原因,是在所谓的“新课程理念”下即使是使用导学案,教师也不敢引导,更不敢指导。于是教师在课堂上成了一个观众,只能鼓掌、呐喊、点头、称赞。从过去教师的“一言堂”变成了现在学生的“一言堂”:学生想怎么学就怎么学,想学哪段就学哪段,爱怎么交流就怎么交流,……一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课堂上繁花似锦,热闹非凡。诚然课堂应以学生为中心,但教师应当是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更应是引领者,理应引导学生找到从此岸达到彼岸的不同路径。并通过比较,找到最佳捷径,防止学生走弯路、走歧路,引导学生有效地学、高效的学,让学生因老师的引领在短时间内取得学习的最高效,即用最少时间获得最大效益。“导学案”是以导学为主要方法,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以学案为载体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一定义明确地告诉我们,“导学案”就是在学生自学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启发、引导、点拨,引领学生从无知走向有知,从肤浅走向深入,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种载体。绝对不能为了迎合学生不敢讲、不能讲。因此,运用导学案教学模式更应突出教师的“导”。

首先,要导“标”。即准确拟定学习目标。导学案已经给学生呈现了“学什么”,即有明确的学习内容。但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即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课堂上学生就要根据学习目标,依据自学指导、围绕学习重点、难点和疑点,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最终形成能力。而对这些目标的准确定位,首先来自于教师对学科标准的反复研读,对教材结构的了然于胸和对授课内容的胸有成竹。哪些内容要求“了解”;哪些内容要求“掌握”;哪些内容要求达到“运用”,教师都要提出非常明确的要求。否则,导学案就是无的放矢的知识堆砌。

其次,要导“法”。即要让学生“会学”。导学案不仅要求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怎样学”,即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笔者看到过诸多导学案,虽不乏有设计完美者,但大多也有“题案”的嫌疑。“学案”中除有知识点罗列外,很少有学习方法的指导,规律的总结。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就是强调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吗,这样才能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而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的过程。

第三,要导“思”。就是要启迪思维。既教师要凭借所学内容,利用导学案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开启思维。即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深刻性与全面性,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发挥“一石激起千层浪” 的作用,给学生提供思维的杠杆,引导思维的方向。如在教学中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的思维训练,着重启发学生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鼓励学生创新求异,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不但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更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培养他们自己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锻炼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出会思考的人,能解决问题的人,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

第四,要导“练”。即达到“会用”。这是课堂教学的巩固与升华阶段。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预习题、训练题、思考题,要选择适度的、有坡度的、有梯度的练习进行训练,既要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应用、基本技能的训练,又要使其掌握基本的方法,更要注重知识的拓展延伸与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为新知识的生成做好铺垫,并体现分层教学思想,关注每一个学生,让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王世忠,教师,现居甘肃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