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语文新课导入之管窥
杂志文章正文
语文新课导入之管窥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23        返回列表

古人写文章讲究“凤头、猪肚、豹尾”,若是课堂教学亦能创设“凤头”似的入手点,“猪肚”似的着力点,“豹尾”似的结局点,那么,这一堂课就犹如一篇优美隽永的散文,不失为一堂真正成功的语文课。“凤头”言其美。美而生赞、生奇、生叹、生疑,进而引起求索。真正完美的新课导入,应是“知时节”的“好雨”,“当春乃发”,“润物无声”;更是百态“凤头”,初露容姿,便具“招徕”之力。定好一堂课的基调,虽是三言两语之功,但可以收到始料不及的效果。

以下是我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种新课导入方式,列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期投石问路、抛砖引玉。

一.对联导入,力求文题兼顾

当代著名学者周汝昌先生说过:“对联乃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美学观和语言特点的综合产物,是几千年文化史上的高级创造积累的特殊成就。……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结晶’,或一种‘升华’,它有极大的概括能力,能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或使人深思,熟味,受到很大的教益。”

上朱自清的《背影》时,许多关于朱自清的挽联都可以用来介绍,但要做到有效,必须有所舍弃。上海开明书店同人挽联:长向文坛瞻背影;从教夤学缀弦声。此联与课文密切相关,上联隐含了撰联者对《背影》的评价,一个“瞻”字,说明了《背影》在文坛中的地位。学生在读这副对联的时候,自然而然会重视这篇课文。脑海里也会想:这是谁的背影?看背影为什么要用瞻仰的姿态?带着重视的心态和重视后的疑问去读课文,势必事半功倍。

二.自编故事,快速进入课文情境

讲故事是教师进行新内容导入常见的方式。用这种方式构成的导入语往往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变色龙》这篇俄国小说时,考虑到学生对沙俄无甚了解,所以我自编了一个故事,以下是笔者的导入。

讲个故事给大家听:

俄国亚历山大三世时期的一个冬日,一个巡警神气地站在十字街口,穿着他新的军大衣,俯瞰着这里的一切。他把鼻子藏进了衣领,旁边有一条夹着尾巴的癞狗,缩起粗毛在那儿发抖。就在这时,突然传来呼声:“救命啊!救命啊……”原来是一个老人失足掉进了冰冷的河中。巡警是干嘛的?(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城管、民警吧?)理应救人啊!可是这位巡警踱着方步慢悠悠地来到河边,冷漠地看着老人,大声问道:“你是干什么的?嚷嚷什么!”老人抓着河边一棵小树,忍受着冰冷的河水,挣扎着,见巡警无动于衷,气愤地大叫:“打倒沙皇!”话音刚落,巡警立马脱下他的军大衣救起了老人。这可就奇怪了,骂了沙皇,那可是亚历山大大帝呀,那就相当于我们封建社会的皇上啊,还救他干什么,应就地正法,淹死算了呀?(哦,想邀功!你看,这是反政府的革命份子呀)这只是亚历山大三世时期的巡警,作家契诃夫给他们取了一个很形象的名字:变色龙。(板书:变色龙 契诃夫)这样的导入,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沙俄时代的巡警,从而迅速进入课文情境。

三.结合作文,激起学生强烈的写作冲动

初中生写记叙文往往不知如何选材立意,觉得没什么可写。新课导入时,若能结合学生作文实际,有的方矢,则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如教学《风筝》一文,鲁迅先生就是以叙述多年前不许小弟放风筝而伤害了小弟,几十年后又主动向小弟道歉的一件平凡的小事,折射出鲁迅先生是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精神,意义深远,说明小事不小、小中见大。教学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我们平时写记叙文,总觉得无材料可写,认为发生在我们周围的都是一些普通人的平凡事。没有闻名遐迩的英雄人物,没有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写出来的文章就没有什么深刻的意义。下面,我给大家提供一篇好范文——《风筝》(板书)看鲁迅先生是怎样与于凡中见伟大,由一件小事发掘出令人深思的道理来的。”

这样,结合学生的作文实际导入新课,定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写作冲动,从而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新课导入的方式远不止以上几种,导入设计既要从教材内容出发,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切忌公式化、程式化,应相机而变,正所谓“教无定法”。让学生在自觉与不自觉之中走进课堂教学的氛围,充分发挥其功力,使它如“知时节”的“好雨”,“当春而发”,润物无声!

冯敏,教师,现居江苏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