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让口语交际美丽起来
杂志文章正文
让口语交际美丽起来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24        返回列表

很多人以为,说母语,这是每个人都会做的事,不必加以刻意的训练。伴随着新课标的出台,新教材的实施,“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这一观点已日益被越来越多的中学语文教师认可,注重对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已成为许多语文教师的共识,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和实施。下面就教学中对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及新课标相应的要求

笔者曾留心对所任班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行过观察。发现: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往往拙于行、讷于言;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同学往往能言善辩,但他们因学习上的劣势,反映在心态上,常常又呈现出玩世不恭的态度;那些学习好、口才佳、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同学可谓是凤毛麟角。这不能不引起语文教学工作者的重视。

教育部颁布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做了明确的规定。它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显而易见,新课标对口语交际目标的提出虽源于以前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训练,但其内涵却远比以往的听说丰富得多。“交际”一词体现了一种能动性,它作为一种言语行为过程,设计听说双方,无论作为哪一方都要力图了解对方的意图,这就要求在平时训练中力求使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大脑思维渐趋一致。

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方式及途径

中学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形式多样。新课标在教材安排、课时结构上对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都做了明确的安排。在每个单元末的综合性学习中都有口语交际这一块,它把听说读写溶于一体,把口语交际和写作渗透于综合性学习中,目的在于在综合性学习中提高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就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方面的一些较为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1、复述课文

用复述课文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方法由来已久。这一方法有课本做依据,学生便于讲述,教师便于评价,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正因为它以课本为蓝本,学生和教师的思维都受到课文的限制,思想较为单一,在专题口才能力表述方面是很好的一种方式,

2、辩论与讨论

辩论和讨论是两个紧密相关的概念,虽然侧重点各有不同,在形式上也略有区别,但两者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思变能力方面是相通的,这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班级里分成两个或若干个小组,全体都得到了锻炼,在锻炼中培养学生求同存异的的精神,善于保留并坚守自己观点的处理方法,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也不被动地接受别人的观点。

笔者在教授美国前总统里根的演讲词《真正的英雄》时,就“我眼中的英雄”让学生自由言说,然后根据讨论结果,把学生分成了两组,以“该不该以成败论英雄”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虽然时隔久远,但当时孩子们的认真言说还历历在目。我相信学生在那一次辩论之后,不仅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的主题,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也造就了他们完整的个体人格。

3、演讲

笔者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非常注意这项能力的培养,比如在每节课之前的“美育三分钟”时,随机选取一个主题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个主题可以是社会热点,也可以是身边小事……还比如定期根据一个主题举办演讲比赛,组织学生做评委等。不管是什么方式,关键是让学生有锻炼的机会。

4、情景表演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最为显著的方式就是情景描绘。比如:话题“问路”,我的任务就是设置情景,让学生结合情景有针对性的进行操练,因为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场景,所以有话说,学生表达得好,从而获取一种成就感。但是单单这样训练,面比较窄。所以在适当的情况下,还可以结合课本内容,让学生表演课本剧,但前提是结合课文内容自己编导台词。比如说我在上杜甫的《石壕吏》时,就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诗歌的主题,即兴表演,效果不错,即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也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从上面的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口语交际”重在“交际”,重在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它强调的是课程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有一定实践意义的交际活动中学会交往,学会人与人的沟通。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真实的交际情景,这是口语交际教学的关键。

总之,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方式和途径很多,只要我们语文老师对此有足够的重视,肯定会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让我们的口语交际课美丽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想说、能说、善说!

潘丽,教师,现居安徽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