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指导学生作文的有效途径
杂志文章正文
指导学生作文的有效途径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25        返回列表

学生作文,首先感到困难的是没有东西可写,其次是有了可写的素材,又表达不出来。要解决这两个问题,一要靠生活积累;二要靠语言积累。

一.实践观察,借鉴经验,丰富生活积累

1、直接的生活积累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只有投身到五彩缤纷的生活中去,做生活的主人,才能更好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和了解生活。把接触生活实际作为作文的起点是非常重要的。

城市有来自四面八方的网络信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日新月异的生活方式;农村有广阔的田野,秀丽的山川,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这些都可以而且应该作为观察的对象。在家里,家人讲了什么新鲜事物;在学校里,老师做了哪些使你印象深刻的事,说了哪些使你难忘的话,同学之间发生了哪些令自己难忘的事,等等,都应该注意观察、体会,并学习用语言表达出来。

引导学生走向大自然,可以丰富他们的阅历。春天,带学生去春游,去野炊,去郊外放风筝;夏天,带学生到大海边去游泳,去赶海;秋天,带学生去郊区,享受丰收季节的喜悦,去登山,去采集植物标本;冬天,带学生去欣赏大雪飘飘的仙境,堆雪人、打雪仗。这些生动有趣的活动,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因此他们的观察也是积极的、真实的、生动的。

但是,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并不会自然而然的留在学生心里,成为写作素材。只有留心观察,注意积累,生活内容才有可能成为素材。实践证明:写观察日记,是积累作文素材的好方式。

2、间接的生活积累

任何人都不可能凡事都亲自去尝试、去实践。“生活是汲取写作材料的源泉”,这里所说的“生活”不单单是直接参与的现实生活,还包括从阅读中获得的“别人的生活”。阅读中获得的这种生活内容,对自己来说是一种“间接的生活”。这种积累虽是一种间接的生活积累,但它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可以是中国的,也可以是外国的,可以是现代的,也可以是古代的。阅读时作品主人公经历的事,作者的认识、感情,可以补充自己直接生活经验的不足,由此而获得的信息量是难以估计的。实践证明:多读书写笔记,是积累作文素材的又一条有效途径。

二.广泛阅读,熟读精思,丰富语言积累

1、课内阅读要精

作文和阅读是密切相关的,二者之间并非孤立发生发展,而是相互作用的。以“理解”为主要特征的阅读,在很大程度上对以“表达”为主要特征的作文能起指导作用。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必须依靠阅读。

  教材中的课文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只要指导得法,在阅读课上,学生就会受到写作的启示。阅读课上,教师要有意识传授有关语法、句式等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表达习惯;更重要的是要结合讲读课文进行“读写配合练习”。这种练习能使学生懂得怎样确定中心;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怎样准确地选择词语,写出通顺句子;怎样连句成段,连段成篇;怎样把所写事物一点一点弄明白,一句一句写清楚,一段一段写完整。实践证明:从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的角度看,读写配合的片段练习,比整篇的模仿更为有效。

2、课外阅读要博

课内阅读虽精,但毕竟篇幅有限,对学习表达尚感不足。单从作文需要讲,也需要课外阅读。课外广泛的阅读,可促成课内形成的能力发生质的飞跃,从实践到理论再用到实践,从抽象再转为具体,使阅读教学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学生家庭存书等,都应充分利用起来。阅读时可把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妙语佳句、成语警句等摘抄下来,还可以分类整理,以便熟记。语言材料的积累为学生的作文“内容”打下了物质基础,这种阅读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充分发挥两个积累的作用

投入生活,广泛阅读后,学生积累了大量的作文素材,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这些都为作文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但是,这还不能说学生会运用这些积累了,还不能保证这些积累在写作上能充分发挥作用。要充分发挥这些积累对作文的作用,教师还要做细致的工作。

作文前,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经历、读书的体验,帮助学生拉近平日积累的内容与作文题目、作文要求的关系。指导学生打开对生活实践记忆的大门。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回想学过的语言形式、读写配合练习的体验,帮助学生拉近平日的语言材料与作文要求的关系。长此下去,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积累应是日积月累地实践结果,靠一时突击是不行的,所以也可以说,作文教学功夫要下在平时。如能这样,作文时“无话可写”和“有话写不出”的问题,就基本可以解决。同时,选材千篇一律的雷同现象,写出的作文语汇贫乏、句式原始单调的现象,也定会大大减少。

程波,教师,现居山东烟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