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小组合作学习之我见
杂志文章正文
小组合作学习之我见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25        返回列表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必然发生变化。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小组合作学习正是顺应时代的要求,它不仅是教师乐于采用同时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全新而有效的学习方式。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教学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重形式、缺实效的现象,导致一些课堂上的讨论,要么流于形式,要么哗众取宠,合作学习假而浮,并没有真正达到应有的课堂效果。那么,我们应注意哪些问题才能有效地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呢?

一.合理分组

有的班级分组随意或不固定,导致小组内部合作不默契,小组间无法通过考核而形成竞争机制,最后导致小组形同虚设,合作效率差。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科学分组。

就近组合:将座位邻近的学生分成4—8人一组的学习小组。这种组合形式,无需调整座次,分出层次,操作起来比较简单。

异质分组: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这就为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为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这种组合实施一段时间后,为保证各小组力量均衡,可以重新分组。每一组内培训一个善于协调并有责任心的小组长,负责分配组员的任务和责任, 协调组员间的关系, 使得大家能很好地交流,检查和评价本组成员合作学习情况,以保证小组活动卓有成效,同时向教师反馈本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关心帮助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争取大家共同进步。

二.教师主导

小组讨论时,如果教师站在讲台上无所事事,对学生的讨论放任自流,对学生的情况一无所知,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说下去,浪费了时间,又没有解决实际问题。

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解决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

首先,教师必须明白什么是合作学习,必须相信合作学习是最有效的。因为多年来的改革实践证明合作学习不仅能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成绩,也能使学生间的关系更加良好,使学生们的心理更加健康。其次,教师必须意识到简单地把学生置于讨论小组中是不会奇迹般地产生效果的,不仅要明白构成合作学习的要素,同时要知道课堂中存在着许多运用合作学习小组的不同方法。最后,教师必须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走下讲台,参与到小组中去,及时了解学情,对某些小组进行管理、指导,甚至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

三.针对性强

有的教师给出的问题针对性不强,大而空,学生无从下手;或是问题过于简单,毫无价值,无需讨论,从而导致课堂冷场。

所以教学设计内容要符合学生实际,要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还要考虑学生语言输出过程会出现哪些问题及活动估计所需的时间。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需要讨论时才讨论,不需讨论时就不要硬加一个讨论环节,否则反而画蛇添足。合作学习的内容还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的价值,无价值、无针对性、无必要性的小组合作,学生毫无兴趣,甚至有时会趁机聊天。因此,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材所要体现的新理念,灵活使用小组合作模式。

四.自主先导

有的教师一给出问题,马上就布置学生讨论;或者不顾各组具体情况,在学生讨论才几十秒,有的学生刚投入,有的学生还没来得及阐明自己的观点的时候,教师就拍手叫停;或者少数优生完成了自学就展开讨论;而安排时还用“现在开始讨论”之类的语言安排全班同时讨论。这样的讨论脱离学生实际学情,既忽略了小组间的差异又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严重违背了实事求是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且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对问题了解不深,有的虽在讨论,但却浮于表面;有的学生根本没有想法,沉默不语;有的则脱离主要内容探讨,天马行空。没有自主学习的环节,学生打的是无准备之仗,讨论无法深入,场面虽然热闹,内容空无一物。

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把握好讨论的时机。合作学习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从多角度去探讨问题,从而促使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但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完成,达到预期效果。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大部分人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和同伴探究、交流、解决问题,这样做就避免了只有好学生动口、动手,困难学生没有独立思考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的现象。合作学习要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思考、进步的机会。什么时候讨论,应由各小组组长控制。原则是,本组80%的人完成独立自学后再由组长组织讨论。

五.关注弱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然而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常看到一些小组讨论时,优等生发言积极,掌控全场话语权,而后进生则成了旁观者。为了让本组有最充分的表现,全班交流时各组又都派出优等生发言,于是我们就只能看到优等生活跃的身影,听到他们的见解,优等生的发言代替了全组成员的意见。而后进生总是静静地坐在一旁,没有发言的机会,成了配角,有的甚至完全成了一个局外人,处于被动地位。这样学生之间并没有进行真正的合作,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个体的能力。学生在团队里所学习和形成的能力在自己以后的独立工作中会发挥巨大的作用。所以合作学习要使学生养成高度的责任感。全组的成功要依靠于每个组员的学习情况。责任感的关键在于组员之间的相互帮助和确保每个人都能独立地通过学习评价。在合作学习中,鼓励每个组员参与活动至关重要。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让每个人感到他个人对小组的成功负有责任,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不但要对自己所接受的任务尽心尽力,还要负起帮助、鼓励、支持队友的责任,要知道在整个活动中自己并不是一个免费乘客。  

因此,老师在合作学习之前要作一个说明、安排,使每个小组成员都明确自己的责任。分工清楚了,责任明确了,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才不至于有的没事可干,无话可说。小组讨论交流时可采用轮流发言的方式。这种方式是指小组成员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轮流发言(可让后进生先发言),一人也不落下。班级交流时,也可采用轮流代表小组发言的种方式,使每个成员不得不参与思考、讨论,提高了弱势群体主动参与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在合作交流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让每位学生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

六.科学评价

合理评价对指导和调节学习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深受鼓舞,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也可能让学生灰心丧气,走入误区。

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参与者不仅充分表现自我,而且在与他人相处中学会接受他人、欣赏他人、取长补短。在评价他人的同时,也接受他人的评价,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要把握好对小组讨论的评价标准,在不忽视对个人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基础上,更应侧重于集体评价和学习过程的评价。只要发言精彩,小组纪律好,就能得“好”的评价,汇报交流有亮点,成员团结又合作,就能得“很好”。对于小组合作不佳的情况,要通过小组评价来调控,当学生得到小组集体评价的分数时,就会意识到他们是一个小组,一个整体,必须合作才能取得成功。这样,可使学生认识到小组是学习的共同体,个人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于集体目标的实现。在合作学习中,只有取得小组的成功,才能获得个人的成功。即个人目标的真正达成取决于小组集体目标的实现。

小组内部也可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对每个组员合作学习参与的积极性、互相帮助及与组员和谐相处等方面进行评比,从而带动每个组员的学习积极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不但可提升学生学习成绩,还可增强学生各方面素质;运用不当,徒有其表,反受其害。只要老师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把学生的学和老师的导切实结合起来,不虚不浮,一步一个脚印,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杨志康,教师,现居重庆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