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教学有创新课堂更鲜活
杂志文章正文
教学有创新课堂更鲜活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23        返回列表

歌德说过:不断变革创新,就会充满青春活力;否则,就可能会变得僵化。语文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它不仅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它还包含众多美的因素,其人文教育功能和内蕴丰厚的艺术魅力是学生精神生活、情感培养和智力发展的动力。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新课程对高中语文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组织实施教学中,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教学创新,才能在教学中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而激活语文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

一.编演课本剧目,深度把握教材

戏剧作为文学艺术,本是舞台演出的剧本而已。若将《雷雨》《窦娥冤》《茶馆》《白毛女》《罗密欧与茱丽叶》等戏剧文学排演成课本剧目在台上演出,那无非是模仿名剧进行再排演而已,算不上创新。在课堂上,若将一些非戏剧文学作品通过编写课本剧,在课堂上进行演出,无疑是一种创新。编演课本剧,这既锻炼了学生改编剧本、深度把握教材的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协作能力,可谓是一箭三雕。

譬如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执教者根据教学内容,布置了如下任务:班级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相欢”三个故事改编成剧本,每个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故事(不重复)进行改编,要求语言是现代的,并排成剧在课堂上演出。学生根据要求,课前做了大量细致而有效的工作,小组内先做了具体分工:负责文案的,对故事进行剧本改编;负责演出的,遴选出演员进行排演;负责后勤的,对演员需要的道具予以积极准备。通过一个星期的准备,在正式上课的时候,各小组纷纷拿出自己组内精心准备的演出剧目。通过在课堂上的演出,学生演员惟妙惟肖的表演,让课堂上的气氛活跃到了极致,学生对这三个故事塑造的人物形象留下了终生难以磨灭的印象,自然也达到了深度把握教材的目的。

这种课堂安排,既避免了教学上习见的老师单纯的人物形象分析的枯燥,又避免了教学上的简单的人物对话活动的俗套,而是运用创新性的教学设计,让师生均在活动中发展了能力,提高了水平。

二.避开教参分析,鲜活德育渗透

宋朝文学家周敦颐在《周子通书》中提出“文以载道”的理论,事实上,优秀的文章总是承载着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的。语文教学中需要老师借助对文本的解读落实思想道德教育。那么,诗歌中诗人感情的深挚,小说中人物品格的高尚,散文中物象意蕴的深沉,都是思想德育渗透的着眼点。传统的文本解读中关于思想主题的探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乏多样性与深刻性。作为老师,如何实现文本的创新解读,事关教学的创新性,事关课堂的鲜活度。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执教者大胆创新,努力对教学文本进行创新性解读,既让学生在课堂上受益匪浅,也让听课老师耳目一新。高中语文课文《种树郭橐驼传》,作为一篇寓言,柳宗元是想借种树人郭橐驼之口,来阐发自己的政治理想,表现出改革弊政的愿望。即是警示上层统治者肃清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承平之世。而在执教中,一位青年才俊大胆创新,跳出窠臼,对文本做了如下解读。首先,从种树人郭橐驼身上去感受自信。原文第一段句子“郭橐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执教者从句子中感悟到郭橐驼身上高度的自信,于是据此大胆启发学生去体会。郭橐驼作为一名残疾人,当听到乡里人叫他驼子的称呼,并没自卑,甚至是自暴自弃,反而欣然曰“甚善,名我固当”,“固当”,这是多么自信的表现啊!这样的分析解读,无疑让那些心存自卑的学生在此深受鼓舞。教学中的一个极其细小的环节带给学生的人生影响是何其巨大呀!其次,从种树人郭橐驼身上去感受对职业的专一和专业。文中写道:“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执教者对此深入挖掘,发现郭橐驼种树水平是一流的,其他种树人不能和郭橐驼并驾齐驱,其根本在于郭橐驼对种树方法的研究很深入,种树方法很独到,用郭橐驼自己的话来讲,就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引导学生去体会郭橐驼种树水平的一流正是他对这个行业的专一和专业,从而悟到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只有敬业者才能专一,只有专一者才能专业。再次,从种树人郭橐驼身上去学习关爱之法。原文中写道:故吾不害其长而已。执教者抓住这句话去引导学生感悟,对待任何需要关爱的对象,要像郭橐驼对待树木那样,不妨碍它的生长。这里面的关爱之法,实则是大有研究之处的。

像这样的解读,避开了教材原所载之道,既贴近学生思想生活实际,起到了有效的教育引导作用,鲜活了德育渗透;又拓展了对文本的解读,丰富了文本的内涵,反映执教者的创新性思维,启迪了听教者的智慧。

三.巧妙运用活动,化解教学难点

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教学形式之一。在越来越重视体验式教学的今天,如何在课堂上融入更多的活动,成为了不少执教者努力追求的目标。前面所述的编排课本剧是一种高效的活动课,其实,在教学中,遇到一些教学难点的时候,巧妙地安排学生活动,也能取得事半功倍、一箭数雕之效。

譬如在教学辛弃疾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时候,普遍认为,一节课内完成对该词作的教学,难点在对下片典故内涵的把握和典故在词中的作用理解。如何创新性的教学更有效地化解这一难点。在市高中语文教学大赛中,一位执教老师作了这样巧妙的设计安排,让现场的老师学生为之击节叫好。该执教者把下片的典故设计成了语文活动,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玩起了时空穿越,进行人物对话。其具体安排如下:先用一张灯片设计了辛弃疾和张翰的对话(张翰:稼轩,与其在秋风中拍遍栏杆,不如在鲈鱼正肥的日子里,弃官归隐,过云淡风轻的日子吧!辛弃疾:季鹰,山河破碎,失地未收,鲜鱼虽

美,怎能下咽?我不能弃官归隐!)作为示范,然后要求学生仿照这个示例,就后两个典故仿写人物对话,进行课堂交流。现场聆听的教师普遍认为,这种教学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写作能力,实现了读与写、讲与练的有机结合,又达到了化解教学难点、完成了教学创新的要求,真正实现了一箭数雕的目的。

四.小组互动点评,提升作文水平

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仍是教学中的重点板块。如何改变作文教学中的少慢差费的状况,实现作文教学效果的大提升,也是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着力探索的问题。

我们在实践中,探索运用了小组互动点评式的作文评改教学模式,以期实现作文教学水平的提升。事实上,以往的作文评改方式中,老师的面改是最有效果的,但是时间的有限导致每次作文后能面改的只有班级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左右。因此,按照同一种理念,换一个方式,让学生参与评改,实施互动点评,是极有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的。具体说来,每次作文写完后,安排一节课的时间,进行这几个层面的点评:首先是写作者自己回顾作文,按照要求进行自评;然后是同桌交换互评,写下评改意见;再次是双方就评改的不同意见进行交流;最后,老师抽取互评互改后的作文进行点评。三个层面的点评,既有自己的深入认识,也有同桌的独到见解,更有全班同学和老师的各抒己见。这样的互动点评方式,让每一个参与作文写作和评改的学生受到多方面的启发和点拨,对写作水平的提升无疑带来无比巨大的力量。

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新课改理念大力推进的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师如何面对信息化高速发展下的课堂教学,如何让语文课堂走出枯燥乏味陈旧机械的教学模式,如何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课堂,如何让语文课堂成为高效有趣新颖多样的课堂,实在令人深思。江泽民同志的这句名言无疑在告诉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大胆创新,要与时俱进,从而适应新课改理念的要求,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让语文课堂鲜活起来,让语文课堂精彩起来!

杨正志,重庆市万州上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