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通过拓展活动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杂志文章正文
通过拓展活动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24        返回列表

语文这门课,要求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但回顾我们的课堂,大部分还是教师一言堂,或者是师生一起读一读,讨论讨论就完事了的。当然有时候我们也动动笔,但无非是翻译翻译句子,做做基础练习,这些训练对于巩固学生基本能力来说是必要的,但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来说收效不大。近年来很多教师已经认识到课堂动笔的重要性了,于是很多课堂也添加了动笔这一环节,这个环节一般放到课堂内容的最后,名之曰:拓展练习。但拓展什么内容,则需要老师的精心设计,否则这个环节就很容易沦为鸡肋。

我永远记得2008年我第一次讲中国古代小说时,正好讲到《刘东山》这篇,教研员周老师来听了我的课。我很忐忑,但还是按照之前的设计领着学生一起泛读了文本,设计了几个传统问题,分析了人物性格,小说写作手法以及主旨等等。一堂课没什么亮点,但也中规中矩。课后周老师狠批了我的课,其中有一点就是“整节课学生就没有动笔写点东西”。对于这一点我很诧异,因为我压根就没想到这样的文章也要“动笔写点东西”。后来就为了这句话,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学,并做了专题研究,专门研究语文课上我们应该让学生动笔写点什么的课题。并为此要求自己在设计教学时,每一篇文章都要设计一个让学生动笔的环节。

曾经在2009年山东省新课程培训时听过济南外国语学校的刘笑天老师和苏州高级中学一位教师的《师说》,两堂课都很精彩,并且他们也都落实了关于让学生“写”点什么的要求,进行了不同的拓展。

刘老师让学生们写的是对作者韩愈的评价,其实学生们写的内容与刘老师之前的一些介绍是重复的,我仔细观察了那四位同学的表情——有点无奈。其实他们也想写点深刻的评价,但是缺乏对韩愈更全面的认识,所以只能勉为其难。并且由于时间很紧张,孩子们的思考也只是很表面的东西,很难有精彩的表现。

第二节课要求学生在参考第一节的要求下拟写第二小节的总结句,这个设计引发了我们的讨论。有的老师认为这个设计没有对学生行为有一个明确的评价,只是为了引出老师自己的结论而已。我个人却比较欣赏这个拓展。之前老师已经给大家展示了古人对韩愈《师说》的评价,说他的第二小节“有起有收”,但实际上韩愈并没有“收”得很明显,然后让学生仿照第一小节的结尾也给第二节来个总结句。虽然学生们写的内容老师最后没有采用,但是老师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化解了这种尴尬,并没有挫败学生的积极性,反而使师生关系更融洽。并且老师又接着问,为什么韩愈没有采用这种方式对第二小节进行总结,学生也从内容和形式上分析得很到位。我记得以前讲《项脊轩志》的时候,我也在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后续写了几句话,说“每当观之,则往事浮现,妻之身影袅娜如在眼前。”然后让学生们评价我和归有光的结尾谁的更有味道,很多孩子都毫不留情地对我进行了批判,在他们分析的过程中,归有光结尾的好处就显露出来了,根本不需要老师再进行指导。所以我觉得这种师生互动的方式未尝不可,老师与学生本来就是平等的个体,谁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一定要有预设谁对谁错的意识,那么我们的课堂就很难有精彩的东西生成。

课后,我在思索着这么一个问题:课堂拓展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动起来、活跃起来为主要目的,还是为达到教育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要目的而创设的呢?这种活动的有效性究竟有多高?是高效活动,还是低效甚至无效活动呢?

诚然,自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不管是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课堂教学,还是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的课堂教学,都以新课标为依据,注入了人文色彩,加强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创设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学习情景,开展一系列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多动手、动口、动脑,全程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变以往灌输式、死水一潭、静态的课堂教学为活生生的、热热闹闹、动态的课堂教学。从理论上说,这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一种教育观念的变革。实践证明,拓展活动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办法。然而,就拓展活动的创设而言,是否每个活动均有助于我们的教学?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华而不实的拓展活动要不要?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强调导入阶段的趣味性、探索性。导入创设的情境对教学内容能够起到凝聚、激发、增盛、消疑、铺垫等作用。然而在设计教学中,有些教师只关注趣味性而忽视科学性、有效性。语文教材以及课堂教学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必须拓宽语文教学渠道,放大语文教学资源的范围,将狭小的语文时空通向广阔的语文天地。所以我们到底如何把语文课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提高语文能力结合起来,是我最关注的问题。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只有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计合理科学的拓展活动,才能让学生的特长完全展现,并由此对语文产生永久的兴趣。我仔细观察了一下我的学生,他们也很喜欢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看法,并试图通过这个途径展现自己,他们比较喜欢拓展的是与文本中情感或人物相关的内容。我让学生写过几次“……我想对你说”和“我心中的……”,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有位同学写的《杜十娘,我想对你说》,其中有句话让我扼腕许久:“世情不过三杯两盏淡酒,而你却把它当成百年陈酿的女儿红。”能有如此精彩之语,谁能说我们的语文课是无效的?

在传统的拓展训练基础上,我自己又根据学情和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对课堂动笔做了一些新的尝试。比如说在讲《〈史记〉选读》时,我除了让学生点评主要人物以外,还让他们结合所学的这些文本对作者司马迁写一段心里话,不仅如此,为了让他们领略文言文人物传记的特点,我还让他们给自己熟悉的人用文言文的形式写了一篇小传记,并且亲自给他们打出来全班展示,由于最后的效果非常好,我还把这些文章放到了我们班的刊物上(虽然我带的是分校的两个理科班,但我还是把他们平时的优秀习作积累起来,做了一本班刊,名之曰《停云》,灵感来自《薛谭学讴》,取“响遏停云”之意),且在家长会时发给了每个家长。因为有的同学写的是自己的父母,所以家长们看了非常欣喜。

我们班有个从国外回来的同学,语文基础非常差,不要说写文章,连说话都很有问题,但他写这篇文言文人物传记时却格外用心。他写的是自己的母亲。

陈美英者,枣庄人也。自幼好学,功课未能有比者。中中专,治护理学。

英说方言,欲改之,遂数习得字音于同事。或有误,罔。吾闻而改之,尚可。而其方言口音,经年久,不得改。

英谓“猫”曰“矛”,“妈妈”曰“马马”。吾尝笑之曰“‘马马’为何物,莫非您属‘马’不成?”英实属马,遂曰:“当如何念?”曰:“妈妈。”英乃大悟曰:“唔。然,若有误,勿忘相告。”

能看出来这个孩子很用心,他把我们所学的好多重点文言实虚词都用了进去,虽然有些句子忍不住用了现代文的表述,但对于这样基础的学生来说,他的文字已经让我非常惊艳了。从这个拓展活动中,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语文从来没有禁区,只有没有开发出来的风景。而我们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如何当好一名具有探险风格的导游,带领学生欣赏不同的美景。

在新课改理论的指导下,我根据学情做了很多新的语文拓展尝试。比如说学习完小说模块后,让学生尝试创作小说;在学习唐诗宋词选读模块时,为了加强巩固学生对诗歌创作手法、情感的理解,我又发动他们自己创作律诗、绝句,甚至是词。我们的训练涉及了教材中的篇目、人物、题材、体裁,也包括了每周一篇的自主创作,也就是俗称的周记。学生们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畅所欲言,抒发感悟,抑或创作妙文。在我的带领下,我们分校两个班的语文教学搞得异常精彩,孩子们的创作也足以让人惊艳。我用了一首歌名来概括我们的成就——野百合也有春天。我相信即使有一天他们脱离了语文这门学科,但“写一写”带给他们的习惯将会永远有效。

语文课堂教学在实践中改革又在改革中实践,也许拓展训练只是语文学习的一小部分,但我相信它带来的“效益”是无穷的:以读促写,以写带读;课文延展,主题提炼;仿写突破,文体创新……只要我们设计好了方法,使我们的教学更关注学科,更关注人,那么我们的课堂将会更有实效,走向一个欣欣向荣的局面。这是令人向往的。

李晓玉,教师,现居山东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