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阅读是对文本的发现
杂志文章正文
阅读是对文本的发现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26        返回列表

文本即教材。教学文本具有多元性或多角度的特点,而学生的需要则具有定向性。按照新的课程观念,我们就要从学生的人生建构、知识建构和发展需要出发来处理文本。文本是教学的凭借,是师生合作交流的平台。我们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与书本中心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我们可以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和可能,对教材(文本)进行二度加工,我们可以通过文本的感知,交流探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感悟。我们可以有新的创意,进行文本重组,为语文课堂教学实现审美功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开辟一个新的境界。

我们知道,课标中提出了许多阅读的文本类型:如写实作品、虚构作品、文学作品、科技作品、议论文、古代诗词、文言文等。各类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阅读能力方面。对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我们要能够区分。对文学作品,要从三个方面欣赏:一是领悟内涵,品味语言;二是体验情景和形象,并能说出体验;三是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阅读科技作品,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议论文,要能区分观点和材料,发现二者之间的联系并作出判断。对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要积累感悟理解基本内容。总之,我们对不同文本要有不同的发现。要培养学生对文本发现的能力,重点是:1、发现重要词语,领会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2、发现重要句子,理解和把握重要句子在文中的含义;3、发现思想内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层次;4、发现写作特点,对文章的写作特点做一点初步评价。文本阅读要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把文章完整地而充分地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反复、充分的阅读中感知、咀嚼、品味、消化。

我们提倡博学众长,又原汁原味阅读文本,从自我感受出发畅所欲言。可能有些书籍磨脑子,但正是这些磨脑子之书才余味隽永。阅读能力的低下是可怕的,经典阅读才能造就书生意气。我们为了让学生对文本充分发现,必须在时间上给予保证要给学生接触文本、诵读文本的时间,包括课前的预习以及课堂上的自由诵读。我们不应在学生没有读熟时,就匆忙地抛出准备好的一个个问题追问学生。殊不知,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接触文本,就要学生对文本发现,这犹如雾里看花,隔靴搔痒,是不现实的。面对一个新的文本,教师让学生有滋有味地读,含英咀华,以对文本有一个整体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一篇文本,要让学生吟哦朗诵,再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圈点批注,反复揣摩、品味、欣赏,最后组织交流。我们不能把对文本的理解简单地设计成一个个问题,让学生往圈套里钻,抛出一个个“标准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应鼓励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

学生直接面对作品,用自己的眼睛去触及,自己的心灵去抚摩作品,充分阅读,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是阅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读书,要发现先人们在时间之流中探寻和打捞出来的闪光的知识珍珠。阅读是用心去感悟语言,用心与文本语言对话,通过阅读让文本中语句的音韵、节奏、语调以及所附色彩的变化,直接刺激大脑,将一个个语言符号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从而不自觉地进入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中,进而感受文本的情感、意境,体味到作品的音乐美、绘画美。

有的老师主张阅读教学构建以词语为核心,以联词组段为主要手段的教法,有一定道理,有目的地筛选和整合文中的重要语句以帮助理解文本,切切实实立足于文本,可避免天马行空,信口开河。重视了对文本语言的诵读把握,重视了对典范优雅的语言的学习,才是语文学习之本,课堂才有语文的味道。教师应脱离教案,重视对学生语汇的扩展,字句的修饰,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探讨与表达尽量依托文本的生字新词进行语用交流,通过文本中的重点语词达到与文本的直接对话。

文本需要追问,需要批判,需要鉴别,需要探求——否则,文本就会僵化死亡。不假思索就接纳文本的大脑会僵化糊涂,个人被弥漫而来的文字遮蔽,自己的头脑会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我们应对文本重估,不仅仅局限于其真实性,还有更多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理解,如文本的艺术性,教育教学价值,文化意义等。

刘建法,教师,现居河南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