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发散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杂志文章正文
发散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24        返回列表

多年来,语文同仁在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真可谓百花齐放。经过多年的尝试,我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也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我的做法有以下三个方面,愿与同仁商榷。

一.把握作文材料,调动发散思维

作文课上,我坚持列出一些作文题目,对学生进行命题、立意、列提纲训练。即:先让学生围绕命题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立意,然后将每个立意下的提纲列出来。最后让学生将自己的立意和提纲拿到全班进行交流、讨论,比较立意、提纲的优劣。这样做的好处是:个体发散思维便于群体思维的比较、鉴别,群体思维的优劣比较也进一步丰富、完善了个体发散思维。在具体操作上,我先从小处着手,培养和训练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发散思维。比如对蚕的认识:“作茧自缚”是说其自私的一面;“春蚕到死丝方尽”是赞其无私奉献。再如对“东施效颦”这则故事的理解:大多数学生从批评东施不顾自身实际情况,盲目地仿效别人这一角度进行立意;但也有的同学批评西施无病呻吟;有的批评西施不顾影响,不负责任地诱导别人做错事;有的赞扬西施是榜样、是楷模……这样,既增大了作文课堂教学的密度和容量,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通过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运用横向、纵向、侧向、反向等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思维方式,从外到内,由此及彼地发散开去,促成了学生思维的飞跃,构思出立意新颖的佳作也水到渠成。

二.立足经典文章,训练发散思维

现行语文课本中的许多篇文章都是经专家精心挑选的范文,利用它们做发散思维训练的材料,是明智科学之举,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能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比如指导学生阅读《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他们都认为:南郭先生不懂装懂,“混”是没有前途的。但我从发散思维的角度,启发学生发表了好多新的观点:有的学生从齐宣王“只听其言,不观其行”,批评了官僚主义作风;有的学生从齐泯王喜欢听独奏,谈到打破“铁饭碗”,实行“竞争上岗”是杜绝“混”的好方法……这样做是学生充分利用发散思维、借助想象的桥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或侧面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对课文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三.细致观察生活,运用发散思维

学问的积累来自两方面,一是间接的,主要来自书本上的知识;一是直接的,即生活积累。只有用心观察身边的客观事物,才能不断地有所发现,才能培养出敏锐的观察力,产生写文章的极大兴趣,才能在观察的基础上运用发散思维赋予事物多角度的感情色彩。如:有个学生写《我爱红杜鹃》时,介绍了杜鹃花的生长习性、花的美丽等,对花的美丽多姿进行了大段大段的描写,然后就无话可写了。这时,我向他指出:这种写法仅仅是为写花而写花,文章写得再好,充其量也只是写景状物。如果调整一下角度,变换思维方向,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可能就有崭新的思路。经过指导,这位同学深受启发,他在文章中写道“……漫山遍野的红杜鹃呀,红的似霞,红的似火,我想那是血,是革命前辈们流下的鲜血,他们为了民族的解放英勇无畏,血就这样洒遍了家乡的山野,染红了这漫山遍野的杜鹃花……”该生从单纯地描写景物开始,到运用发散思维充分调动联想与想象,在写景的同时,赋予了红杜鹃新的内涵,立意得到了深化,思想得到了升华。

总之,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时,让学生“多角度把握作文材料、立足课本的经典文章、学会细致地观察生活”,科学地调动、训练、运用发散思维,学生就能够写出好的文章。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指日可待。

刘小利,语文教研员,现居河南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