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名篇中繁而不冗的写作技巧
杂志文章正文
名篇中繁而不冗的写作技巧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26        返回列表

文章用语什么时候可以繁,什么时候可以略,是很有讲究的;在我们使用的各种版本的语文课文中不乏这样的例子,现举几例,与大家共赏。

1、用墨如泼,以繁胜简,痛快淋漓。《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其精妙之处在“拳打”之上。鲁提辖三拳打死凶横无理欺小凌弱的“镇关西”,这三拳作者极尽繁之妙,写道:鼻上一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眼眶际眉梢又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从味觉、视觉、听觉上,作了一大串比喻,若是单从字面上求简,这三拳只须说:“打得鲜血直流,乌珠迸出,两耳轰响”,但却不能表现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痛快淋漓劲儿。

2、着意描绘,形象说明,非繁不足以达其妙。鲁迅的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在介绍“蟹和尚”的故事时,用笔不避繁长,详尽介绍找“蟹和尚”的方法:秋高稻熟时节,吴越间所多的是螃蟹,煮到通红之后,无论取那一只,揭开背壳来,里面就有黄、有膏;倘是雄的,就有石榴子一般鲜红的子。先将这些吃完,即一定露出一个圆锥形的薄膜,再用小刀小心地沿着錐底切下,取出,翻转,使里面向外,只要不破,便变成一个罗汉模样的东西,有头脸,身子,是坐着的,我们那里的小孩子都称他“蟹和尚”,就是躲在里面避难的“法海”。这是一篇议论文,但作者却在此不怕麻烦,详尽叙述“蟹和尚”的故事,颇具匠心,这是用漫画的笔法极力丑化法海——“蟹和尚”,旨在说明法海已经声名狼藉,陷入了人人鄙视、人人谴责的困境,从人心向背的角度论证了“横来招是搬非”的法海落个可耻的下场,有力的照应了文末“活该”二字,真是非繁无以达其妙。

3、不同的句子表现相同的内容,看似太繁,实为作者苦心安排。贾谊的《过秦论》开头有这样的一段话: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如果单从局部看来,“四句一意”重复累赘。但从文章的表达出发,从全局着眼,实为匠心独运。开头一段,主要写秦孝公统一天下的勃勃雄心,基调高昂,用四个句式相同的句子重复同样地内容,奇峰突起,文章的中心得以突出,形成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为下文些秦国的兴盛和统一天下,作了很好的铺垫。所以评点本《古文观止》拜“并吞八荒之心”一句下有评注云:“四句只一意,而必叠写之者,盖极言秦先有虎狼之心,非一辞而足矣。”这是深得作者措辞之良苦用心的。

像这样的例子,各版本的初高中课本中还很多,可谓“非繁不足以达其妙”;但也不是说繁就好,愈繁愈好。而应说,当繁则繁,该简就简。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明白这一点,对我们的写作大有裨益。

张玉辉,教师,现居湖北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