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将大语文融入小课堂
杂志文章正文
将大语文融入小课堂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42        返回列表

谢媛

一提到语文学科的“小课堂”,也许大家都会不由得想到,课本、字词、古诗文;抄写、背诵、默写;亦或是阅读理解、写作训练……可是无论哪一个环节,学生总也提不起多大的兴趣。记得曾经让学生给目前的中考五科排了个序,他们不经思索地就说出了“科学第一,数学第二,历社第三,英语第四,语文第五”的结论。听罢,心头不觉一沉,为何语文教学沦落到如此尴尬的境地?学生都异口同声地说:“记的背的那么多,又那么难,完全没有像学数学那样,能获得在短时间里解答出题目的成就感!”

的确,如果课堂上的语文教师眼中只有那篇将要传授的范文、教学目标、知识难点的话,语文的学习又怎么能让学生感觉到学成的喜悦和成就感呢!所以,语文教师心中必定要放有一个“大语文”的位置。

而关于“大语文”的呼吁与说法,其实早已有了。据说早在1922年,叶圣陶先生就提出了树立“大语文教材观”说法。他曾说:“国文科的教材,将成非常大的范围,环绕于儿童四周的,无不可为国文教材。”这种“生活就是教材”的观点,其实是最早的“大语文”倡导。

那到底何为“大语文观”呢?意即教师不仅仅把语文课视为工具课,而更应高屋建瓴,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给学生语言文学知识,使“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语文)这个工具”(叶圣陶),还要立足于培养、熏陶美好的情感、情操,塑造完美的个性品质,帮助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发展可支持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这种教学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相对于只强调工具性和现实思想意义的传统的语文教学思想来说,更适合于当今教学改革的发展和要求。

“大语文”观认为:语文教育,是以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为基点的,因此,语文教育不仅在于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同时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美好健康的情感与心理认知,完善和提升学生的自身人格与人文修养。所以,将其称作“全人教育”、“全人作文”才更为合理与科学。

语文是情智双修的学科。我国语文教学界的泰斗刘国正老先生认为:语文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并不矛盾,“文”和“道”可以兼顾。“片面强调工具性和片面强调人文性都不可取,它们可以很好地融合。”

另外,张孝纯先生还提出了“大语文教育”的核心理念,即“一体两翼”。“一体”指课堂教学,而“两翼”则分别指“左翼——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和“右翼——利用语文学习环境”。

这种观念无形中让语文的教学又升华了一个层次,如果独凭45分钟的小课堂是学不好语文的,只有把语文放入了广大的生活中,它才有了灵魂与价值。笔者也经常跟学生说:“想把语文学好,单凭那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其实,我们生活中的角角落落、点点滴滴都有语文味的存在,我们更应该把平凡的生活与45分钟的学习结合起来。”以下是笔者对于将“大语文”融入“小课堂”的些许体会:

第一,联系生活中的“语文味”,打通语文课堂

其实,语文的教学资源无时不在,也无处不在,因为“生活处处是语文”。如果语文教师能用活这些生活资源,学会取舍整合,那么这一类活的语文教学资源将体现其价值,逐步融入到语文教学的小课堂中来。诸如音乐作品,影视艺术之类的日常生活元素都可以走进语文课堂,皆用好它们可以起到丰富充实语文课堂的功效。当然,语文课堂也可以演绎多彩的生活,文学更可以指点生活,丰富人们对于生活的感受。语文教学要善于打通文学与艺术的通道,打通文学与生活的通道,从而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健康而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种思想的启迪下,笔者要求学生在每节语文课前都进行一次“课前小讲”。而课前小讲的要求和层次也会随着年级和知识储备的增长而不断地提高。这些看似与语文课本相关不大的内容却能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阅读趣味性。

第二,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辅佐语文课堂

如初一年级,可安排学生分享一些哲理性的小品文或寓言故事。这些文章一般都比较短小精悍,便于识记和理解。但笔者一定告诉孩子们,上台的那几分钟不是来当播音员的,而是要把那些自己看过、读过的故事和那些文字转化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语言才行。上台的时候不要拿着早已准备好的讲稿,亦或是原文,那样是没有办法锻炼到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临场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笔者还要求学生们在讲述完故事之后,一定要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其实是新一轮的情感的自我教育的推手,因为当讲述者分享完故事或是心得之后,总有些学生会举起手来,向他们询问一些听后的疑惑或是表述一下自己不同的体会与观点。在生生、师生思想的碰撞之下,语文课堂一定会出现更多精彩的思想火花。

第三,引导学生勇敢尝试,建立自信心

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们或多或少也许有些诸如紧张、结巴、思绪紊乱、面无表情的问题,但每次当他们完成了自己的小讲后,教师都可以从多方面去分析他们的表现,而且应该以鼓励和如何改善的角度去分析。对于有些自尊且上进的学生,他们甚至可能还会要求老师再给他们一次改进的机会,又有哪个老师会拒绝呢?

当然,成功的小讲也不在少数。由于学生声情并茂的讲述,其它同学都被自然而然的带入到了讲演者营造的故事情境之中。做为一个倾听者和观察者,教师能感受到学生们的一张一翕都与故事保持着同一种节奏,同一个频率。在这种时候,课堂上往往还会出现讲演者与听众的互动,高潮迭起,老师再适时地给予一些引导,三五分钟的课前小讲的功效并不比45分钟的范文讲解要差。

第四,有效激发教师的教学灵感,促进教学相长

学生们不可预知的表现和思想往往又能刺激到作为教师的我们的某个知识情感储备的“链接”。记得有一次一个学生讲到了关于一只导盲犬忠诚的故事,让人不觉想到了曾看过的一部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于是,在归纳此次主题与收获的同时,笔者也把这部很经典的影片介绍给了学生,并不失时机地告诉他们可以试着写写影评,一定会有不小的感悟和收获的。没想到,第二天一上学就有学生急于跟我分享他们的感受,还有学生拿出了自己看后写下的随笔或是影评。笔者又临时在当天的课堂上穿插了这些同学的文字和思想的分享环节。从此以往,学生的视野也发生了变化——从短篇小美文“转战”到了短小精悍的视频或影视片断。他们努力想从这些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中找寻“语文的味道”,也认真地想从一帧帧的点滴中找寻情感的顿悟。于是,课前小讲因为一次无意的灵感促成了另一轮新形式的演绎。

第五,让生活中的“大语文”多元化的展示于小课堂

生活中,学生会接触各类的音乐作品和影视艺术,并且也乐于接受这些让他们快乐的媒介。作为教师的我们为何不好好地把握这一块活跃着青春、快乐因子的领地呢!如学生刚进入初一时,可以让其从小美文的品析开始,初一下学期则可以让学生尝试解读小影片,甚至书写小影评的训练;初二年级便可以让学生来一轮“闲听歌曲,细品词”的全新体验中来;到了初三,则不妨让学生分享一下自己的小美文、小随笔,尝试更高层面的“我手写我心,我口抒我情”的训练中来。在逐层递进的过程中,学生能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各种形式的尝试与体验,定会更加关注生活中的“语文味”,从而在无形中形成一种自觉捕捉生活中语言、画面、情感特色的语文观与学习意识,而经过长时间的积累,相信这种能量是不可估量的。

总之,通过最开始的课前小讲的训练和听的训练,学生不仅讲出了文采,讲出了意境,讲出了情感;也听出了兴趣,听出了精彩,听出了感动。课前小讲——使学生产生了想说、要读、动笔写的强烈欲望。在课前小讲这个无形手的推动下,学生们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大语文”的左翼——“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和“右翼——利用语文学习环境”就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了,它们和谐的展翅于“一体”即课堂教学之中了。

最后,分享一位学生在“闲听歌曲,细品词”这个环节中的小讲内容:(PPT展示)

歌曲《灰姑娘》

歌词选段一:我躺在床上,希望我能成为那个公主/终于有一天我明白,那不是属于我的童话,更不是我要的生活。

学生感悟:灰姑娘——幸运的代言词。

在恰当的时机来到皇宫,得到王子的注意,留下一只水晶鞋。最终,王子接她回皇宫,从此开始幸福美好的生活。

这是灰姑娘的幸运之处,更是她的可悲之处。

灰姑娘只是在恰好的时机遇到正确的人,那些能够解救她的人。

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王子,没有仙女,灰姑娘会怎样?

她还是会在家里辛劳地工作,继续承受继母和两个姐姐对她的奴役,对她的冷嘲热讽。

她的命运不会发生任何改变!

可以确切地说:

灰姑娘是因为王子和仙女才得以逃脱了原本属于她的命运的。

她是依靠别人的力量才过上了她所向往的生活。

年少的我们,懵懂无知,总是迷茫,总是感叹。

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鲜花还是自由。

确实,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现象,打破了我们如泡沫般虚幻美好的想象。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踌躇着不敢向前走。

等待着,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希望自己能逃过这一关。

不过,这个梦,是时候该醒了。

选择,是每个人成长的必修课。

自己的人生路只能靠自己一个人走。

谢媛,教师,现居广东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