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都市精灵》的悲剧色彩
杂志文章正文
《都市精灵》的悲剧色彩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47        返回列表

张震义

《都是精灵》是舒乙先生的一篇随笔。平时在设计这一课教学时,我总是围绕“随笔不随”来展开的,习惯从“选材紧扣文章题,语言富有表现力,构思巧用多对比,主旨引人深处思”这四个方面的分析,引导学生来准确把握文体特点。2012年,在泰州市初中语文文本解读专题培训活动中,扬州大学王乃森教授说:“文本解读有三大要求,分别是准确性、独立性、教学性。准确性就是要准确地理解文章的词句、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独立性就是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不人云亦云;教学性就是在解读过程中要关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关注课文内容对学生的思想影响。”依据王教授的“三性”原则,我再读《都市精灵》,反思教学过程,发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独立性解读还显不足。

在《都市精灵》后面有一篇散文,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通过对《幽径悲剧》的深入解读,我领悟到《都市精灵》原来也是有悲剧色彩的。

一.读语言,知悲意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舒乙先生的悲意在文章的语言中已然显现。先说“一景”和“一宝”。“一景”无疑蕴含着作者的自豪之意,但出现“一景”的前提是“幽雅的行宫、游人稀少”,言下之意在人类众多的别处,这些鸟儿也许无处容身;“一宝”是一只小松鼠,但是它“长在北京城里真不容易”,虽有对“生命力顽强”的赞叹,但不难看出作者心中莫名的忧伤,为小松鼠的明天担忧。再说“难逢的幸事”一语,一个“难”字可以读出小鸟生活的艰难,读出作者幸运邂逅小鸟时的难过。最后看看那一对老鸹。作者这样形容它们——“它们并不叫,呆呆地蹲着,居高临下地瞧着这忙碌的大城市,像两个孤独而寂寞的旁观者”。显而易见这对老鸹生活惨淡、凄凉,作者心中的悲意溢于言表。

二.析对比,明悲感

作者表达悲意的语言如果是简单地叠加,也许不能引人深思,所以在分析文本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在一系列对比中作者内心深沉的悲感。

文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对比是北京城的今昔对比。作者在这一处对比中突出的重点是“老鸹”。几十年前,老鸹是一景、成群结对、叫着、闹着、伴奏、生物钟,可见北京城中人与自然的和谐;而现在老鸹是久违、无所事事、不敢叫。因此,作者“常为现在我院中的那两只大呆鸟感到难过”,为不老呱的老鸹感到可怜。可以想象,当舒乙先生在第一段中自豪地说“瞧,这是我们的一景”时,心中涌现多少对往日美好的回忆,隐藏多少对现状惨淡的悲伤啊!“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鲁迅语),这句话真是一针见血地将作者心中的悲感挑破,是理解文中“悲剧色彩”的一把钥匙。

文中另一处比较典型的对比是北京城与其他大都市之间的对比。上海、旧金山等大都市都有自己的都市动物,从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作者的羡慕、佩服、惊讶、向往之情。其实细细分析,作者并不是羡慕、向往那些拥有都市动物的都市,而是佩服、惊讶那些都市的人类对待动物的态度。北京人对常见的鸟类厌恶之至,甚至是“大围剿”;而其他都市的人对待动物却是放养、喂食、观赏,甚至是成了“传统节目和一大享受”。通过这一处对比,我们能强烈感知“如今,老鸹和燕子在北京已经很稀有了,麻雀经过大围剿也元气大伤,都构不成北京的景致了,实在是非常的可惜”这一句中蕴含了作者内心无尽的伤感。

三.品主旨,悟悲情

这篇课文要表达什么,其实已经很清楚了,但作者这样说道:“同在一个蓝天下,同饮一江水,共同生长在一块土地上;只是由于人类的霸道和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鸟、鱼、兽渐渐退避三舍或渐渐灭绝。”这句话中用三个“同”和三个“一”,表达出了鸟、鱼、兽必须与人同在的思想,而人类的霸道却让环境不断恶化,鸟、兽、鱼不断消逝。愈演愈烈的环境悲剧都源自于没有责任意识的人类,最后只能接受“孤城寡人”的悲惨结局。细细品味文章的主旨,我们可以深刻地感悟到作者的惋惜、难过、悲痛之情,也不难看出作者对“与狼共舞”的强烈渴望。

《都市精灵》不仅仅是一篇倡导环保的随笔,而是作者用心血揉成的悲情祷告;不是简单呼吁要爱护都市动物,而是提醒人类要深刻反省。文本解读需要关注课文内容对学生思想的影响,更要关注文章自身的语言、手法和情感。语文文本的解读不是说教、论道,而是欣赏、品味,要从作者的内心感悟最本真的写作意图。我想,悲剧也好,随笔也好,走进作者内心的文本解读才是语文教学真正的需要。

张震义,教师,现居江苏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