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解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杂志文章正文
解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46        返回列表

唐文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的一篇随笔。这篇随笔仅凭八十五个字,就为我们刻画出了一幅清雅脱俗的图画,其朦胧、幽静之美让人不忍移目,不愧为宋代笔记小品中的“妙品”。这里,我就试着解读这篇小品,也藉此解读一下东坡先生其人。

首先,我们来说一说苏轼与“月”的不解之缘。苏轼的确是十分钟爱月夜的,《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江城子》中“明月夜,短松冈”都是对月夜的描写。

苏轼对月夜的钟爱,又尤以他被贬黄州时为最。1032年的七月,苏轼与道士杨世昌夜游长江,在月光与歌声的光影交错中,诞生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的月明之夜,微醺的苏轼泛舟夜游,创作了后《赤壁赋》。元丰六年一个夏天的夜晚,辗转难眠的苏轼,看到一窗的月光,感到寂寞难眠,想起了承天寺的好友张怀民。两个境遇相似的“天涯沦落人”走在遍植松柏的院子里,踏碎一地月光,心意相通处已无需更多的言语。于是,便成就了《记承天寺夜游》。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仅仅十八个字,就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光澄影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这十八个字不可谓不妙,它可以任我们尽情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恍然间仿佛仙境。“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出奇制胜。而古寺院落里疏朗的竹柏摇曳生姿,宛如随波浮动的水草,更显得月夜的迷人了。全句无一月字,却处处写月,夜下松竹得以投影庭下,藉此可推见月色是何样之明,何等之清。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

其次,我们来说一说文中的“闲”字。《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闲情偶寄”,“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的“闲人”二字可谓全文的点睛之笔。“闲人”,清闲也,苏轼何以清闲?这就要说一说苏轼被贬的原由了。元丰二年,御史李定等摘录苏轼的数十篇诗文,指控他反对新法,作诗“谤讪朝廷”,逮捕入狱。苏轼被押解至京师后,遭拷问,几乎至死。后逢太后病丧,国家大赦,加之苏辙的四处奔走,才得以获释,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名为团练副使,实则被软禁。所以,苏轼理所当然是个“闲人”。换做旁人,做这个“闲人”,心中必然充满怨气、愤懑、自嘲、无奈和痛苦,而苏轼这个“闲人”呢?

在黄州这样一个贫苦小镇,团练副使这样一个微小的官职,薪俸是很可怜的。于是,苏轼在黄州亲自开荒种地,搭建草屋(从此自号“东坡居士”),他还曾暂居在黄州城外的寺庙之中,与庙中和尚同食宿。这里,与苏轼朝夕相处的,不再是尔虞我诈的朝堂大员,也不再是蝇营狗苟的政客,而是普普通通的农夫、药师、酒监、樵夫。他们每日谈论的不是国家大事、经济世道,而是耕种方法,烹调技巧以及天下逸事。这些,使得苏轼变得宠辱不惊。苏轼此时的心态,就如同这黄州的天气一般云淡风清。这时的苏轼,就如同参透了人生百味的忠厚长者。黄州,可以说是苏轼的涅槃之地。

苏轼是愿意做一个“闲人”的,“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行香子》)。也许这个大千世界里的“真闲人”就是在这样的月夜下忽悟“闲”之真谛的吧。悠悠万世何夜无月,茫茫大地何处无竹柏,芸芸众生哪里有闲人。一念及此,感慨系之。只有扫除一切杂念,达到空明澄澈、内外如一之境地,方是真闲,方能消受得了清风明月。

第三,我想要说的是东坡先生的人生态度。作为一代文豪,苏轼毫无疑问是极具个人魅力的,他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诗文才气,更在于他看待人生、看待生活的态度。有人说,苏轼是个“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这一点从他被贬以后的诗文中可以窥见。在杭州的诗:“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在黄州的诗:“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在惠州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儋州的诗:“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而“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是将这种对人生的豁达与乐观表达到了顶峰。这种豁达与乐观已经达到了“禅”的境界,正所谓“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东坡志林》)。

最后我想借用袁宏道的一句话:“东坡之可爱者,多其小文小说,使尽去之,而独存其高文大册,岂复有坡公哉?”我们在品读苏轼的文章时,真的不得不感叹那些文字中所折射出的人格魅力,自叹弗如啊。

唐文成,教师,现居江苏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