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美学解读
杂志文章正文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美学解读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1        返回列表

李 见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宋代文坛巨匠苏轼在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谪居黄州时所作,通过赞美赤壁江山胜景与追忆周瑜等风流人物,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流露了事业无成而年华虚度的感伤。这首流传千古的豪放词代表作,凭借非凡的创造气魄和笔力,突破了五代、宋初香艳狭小的天地,对词境作了重大开拓,无论是内在意蕴还是外在形式都可谓美不胜收。

一.江山壮丽——自然风物之美

词一开始就展示了大自然神奇的魅力,让人感受作者的胸怀之博大,从“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的长江着笔,给人以峥嵘突兀、绵延雄阔的感觉,笔力雄健劲拔,其景动荡奇伟,其势气象恢弘。“大江东去”一句领起全篇,以如椽巨笔勾勒出长江浩浩荡荡、滔滔莽莽的气势,非常形象地表现出横亘千古的雄壮山河。壮丽景色的描绘,起笔突兀,落笔不凡,显示了东坡的过人气概。随后,作者描绘了如画的江山,“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为了尽可能地展示赤壁自然景物真态,在意象的创设上,苏轼十分重视写景语言的锤炼和创新。前一句把视线引向天空,后两句把视线引向脚下,这三句简直就是一幅立体图画。凌乱而突兀的石峰,如带血的利剑,硬生生地刺向天空,那一抹残阳似乎在诉说着昨天的哀伤,滔天的巨浪,被烈风狠狠地摔在山崖上,像是抛弃一段段被时间侵蚀的古老故事,那溅起的水花,飘落成一片片雪花,飞舞在历史的长河里,无声无息。词中,动词“穿”、“拍”、“卷”,形容词“乱”、“惊”,副词“千堆”都是精心锤炼而出,它们紧密配合,从不同角度并诉诸不同感觉,再现出赤壁江山雄奇壮险之美。同时也为下文咏史铺设了情境,“穿”、“拍”、“卷”几个词形象地表现了“石”与“空”?“涛”与“岸”、“江水”与“浪花”相交织的奇观。“石”、“涛”写实,“云”、“雪”言虚,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和丰富的想象,突出了赤壁江山的特征,使赤壁的景色再现于笔墨之上,让人能切实感受到滚滚东流的长江和江岸边的雄伟青山。这样的景色,壮丽雄伟,美不胜收,动人心弦,摄人心魄,让人不禁感慨:江山如画!

二.风度儒雅——英雄豪杰之美

“江山如画”,是写景的总括之句,自是极言赤壁江山如同经过艺术家加工过一样美,如此壮丽雄伟的江山,曾经哺育了无数英雄豪杰,为英雄豪杰的出场提供了施展雄才大略的场所的同时,更进一步衬托出英雄人物之美。江山与豪杰相联系,自然而然地引出“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则又由景物过渡到人事,照应上面的“三国周郎赤壁”,从起句的“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再到“遥想公瑾当年”,视线不断收束,最后聚焦定格在周瑜身上,然而写周瑜魅力与风范,却不写其大智大勇,那么作者是如何展示英雄人物之美呢。

石壁森然,巨浪滔天,江山如此多骄,作者为英雄人物的出场,创设了极为雄壮的背景;赤壁战场,两军对垒,战旗猎猎作响,战争一触即发,为英雄豪杰提供了足以展示个人魅力的舞台。

“遥想”领起五句,集中笔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地集中、提炼和加工,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作者着力刻画周瑜儒将的仪容装扮,当年的公瑾,头系青丝带头巾,手持羽毛扇,一身儒雅,风度翩翩,他步态悠闲,神情从容,潇洒中透露出镇定与自信。为进一步表现周瑜的雄姿英发,苏轼并不拘泥于历史,特意加入了一个看似儿女私情的情节——“小乔初嫁”,把相隔已有十年之久的事集中到一起来写,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皖城战役胜利之时,周瑜娶小乔,建安十三年,周瑜三十四岁,参与指挥了著名的赤壁之战,大胜曹氏,为天下三分奠定基础。没有刀光剑影,没有铁蹄争鸣,作者仅用“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句,来描写这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争斗,看似转瞬即逝,却能抓住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地概括整个战争的胜败输赢。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写周瑜立下的赫赫战功的同时表现了其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三.胸襟旷达——人生境界之美

苏轼曾因科场的一帆风顺和欧阳修“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的赞誉而名噪京师,虽遭王安石排挤,尚能自请“通判杭州”,徙知徐州、湖州,政治上积极有为。可就在他积极进取之时,灾祸悄然而至,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元丰二年,苏轼就因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二年二月,带着“细雨梅花正断魂”的苦痛,带着“何人把酒慰深幽”的孤独,苏轼跨越迢递关山,寄居黄州定惠院,五月继迁临皋。“乌台诗案”改变了苏轼的政治命运,此时的作者是何等窘迫,何等失意,可谓穷矣,而一个身处逆境,心怀寂寞,精神常处于忧惧的人,仍能以博大的胸怀、旷达的胸襟积极入世,何等难得,人生境界的确令人仰慕。

写这篇文章时苏轼已47岁,被贬黄州,任虚无之职,闭门思过,不得打理政务。政治上的失意,使作者从生活浪潮的巅峰跌入谷底,但作者并未消沉。他登东坡以舒啸,临大江而赋诗,以自然的山水涤荡心中的尘埃,宣泄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以奔放的情志、浪漫的色调创造优美的景观,写下众多豪放名作。当苏轼游赤壁之时,看到眼前奇伟的如画江山,思接千古,神游万里,思绪飘荡在三国的古战场上,一位儒雅装束,从容自若,潇洒自信的将领,出现在他的眼中。这里极言周瑜之儒雅淡定,感情是复杂的。作者从周瑜的年轻有为,联想到自己坎坷不遇,故有“多情应笑我”之句,自嘲之句,语出轻淡,意却沉郁。但苏轼毕竟是苏轼,在他看来,当年潇洒从容、声名盖世的周瑜现今又如何呢?风流总被大浪淘尽,被雨打风吹去。对整个人类的发展规律和普遍命运的深沉思索,使作者思绪豁然开朗,遂引出结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消极悲观不是人生的主题,超脱旷达才是生命的旋律。在仕途的沉浮中,不因一时的失意,就大为沮丧,而是以最大的愉悦唤起对生活的热诚和勤勉,这样的人生境界透露出是一种超越现实的成熟和睿智之美。

四.气势豪迈——文学艺术之美

《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其高雅的体制,超逸绝尘的文笔,匠心独运的选材,法旨甚远的寓意,为人们广为传诵,作品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描写、人事感叹、哲理沉思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这首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以实带虚,以虚带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偕一的绝妙境界。上片开篇即景抒情,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绵延不尽的大江与风流人物联系起来,创设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时空背景。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英雄豪杰的豪迈气概,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气势恢宏,笔力雄健。作者选取气象恢宏的景物“大江”,以大江“东去”表现江水的浩渺无穷,时间上的恒长久远。以“浪淘尽”来涤荡?“千古风流人物”,展示了中华历史长河中,虽才俊辈出,但仅领风骚数年的惨淡情形。由江河的永恒存在和人类生命的短暂转入对三国历史的回忆与思索。下片着重写人,塑造了三国时周瑜的典型形象,重在咏史抒情,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虽有感伤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仍不失英雄豪迈之本色。

苏轼在词的创作方法上,提倡自然为文,作为豪放词的代表作,他将目睹的古赤壁战场作为吟咏的对象,借怀古驰骋想象,表现对自然、历史的感受和对世事的体悟,表达自己的深挚的情感,以雄阔的自然风景,抒发积极的生活态度,反映现实中“真我”的困惑、无奈和自解的全过程,借可以和歌而唱的长短句的形式传导出来,其生动、丰富、典型的特征充分体现了艺术的美。

李见,教师,现居广东连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