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漫话咏牛诗
杂志文章正文
漫话咏牛诗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1        返回列表

朱淑荣

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咏牛的诗歌举不胜举。从表达不同思想感情的角度划分,大致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对牛进行直接描写,赞扬它的美好品质,表达人对牛的思想感情;一是通过对牛的描写,托物言志,表达诗人对其它事物的思想感情。

一.诗人直接对牛进行描写,抒发诗人对牛的思想感情。

宋朝诗人梅尧臣的《耕牛》:“破领耕不休,何暇顾羸犊。夜归喘明月,朝出穿深谷。力虽穷田畴,肠未饱刍菽。秋收风雪时,又向寒坡牧。”这首诗描写一头耕牛被沉重的劳动弄伤了脖子,它没有时间照看自己瘦弱的牛犊。早上出去耕作,很晚才归来,用尽了精力,却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诗人对耕牛的困苦劳顿进行现实主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耕牛的深深同情。

唐代诗人陆龟蒙的《放牛》:江草秋穷似秋半,十角吴牛放江岸。邻肩抵尾乍依隈,横去斜奔忽分散。荒陂断堑无端入,背上时时孤鸟立。日暮相将带雨归,田家烟火微茫湿。这首诗前两句交代放牛的时间、地点,三四句写群牛聚而分散,五六句写牛走进山岭水沟中,有孤鸟立在牛背上,七八句写众牛日暮带雨归的情景。这首诗将牛的形象和生活情景,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通过对牛进行描写,托物言志,借牛喻人,寄托诗人对其它事物的思想感情。

  唐朝诗人张籍的《牧童词》写道:“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陂中饥乌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垄头。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诗的大意是,村子的四周禾黍很稠密,怕牛吃了庄稼,只好把它远远地放入陂中。那些讨厌的鸟儿,老是到牛背上啄虮虱,让牧童不能在垄头上玩耍。牛好斗架,特别那头小白牛更淘气,它不时地向芦苇中鸣叫,寻找角斗的对象。堤那边有人卷芦叶在吹口哨,这边的牧童也卷着叶子吹起来应和他。有时还要抖动手里的长鞭,并且向牛说出警告的话:“你们可不要用角碰架啊,小心官家截掉你们的牛角。”全诗是一幅牧牛图。前八句描绘了牧场的环境,牧童的心理和牛的顽皮。最后两句才卒章显志,揭露官家对人民的迫害。

唐代诗人刘叉的《代牛言》:“渴饮颖川水,饥喘吴门月。黄金如可种,我力终不歇。”牛渴时喝着浑浊的水,饥饿时就像吴地的水牛那样,对着月亮喘气,如果能够播种黄金,收获金子,主人终究不会让我们休息。诗的最后两句揭露统治者贪得无厌,诗中的牛分明是封建社会劳动人民被压迫的写照。

唐朝诗人李家明的《咏卧牛》:“曾遭宁戚鞭敲角,又被田单火燎身。闲向斜阳嚼枯草,近来问喘为无人。”前两句运用典故,意在说明牛立下的功勋,末两句是说秋闲的时候,牛卧在斜阳中咀嚼干枯的草,没有人问它的死活。诗人借此表达人们有时付出了血汗,却没有得到回报的不平之气。

宋朝诗人孔平仲的《禾熟》:“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诗的意思是,在西风吹拂下,百里农田,稻谷黍稷结满累累果实,秋风吹来,香气袭人。淙淙流泉落于溪潭上,谷子登上打谷场上。老牛了结了耕作的役债,在夕阳下卧在坡头啮草。诗歌通过对老牛的描写,借牛喻人,抒发长期蕴积于心的苦闷之情。诗人仕宦坎坷,官场生活劳苦,他希望自己也能尽早了却役债、像老牛那样释去重负、给长期疲惫的心灵松绑。 

李纲的《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诗的意思是,病牛耕耘千亩田地,用尽自身的筋力,极为疲惫,换来了无数金黄的果实。虽然它力气耗尽,可没有谁来怜惜它艰苦的劳动。但是,只要众生都能吃饱肚子,即使自己病倒卧在残阳之下,也在所不辞。诗人托物言志,借咏牛寄寓情志。表现诗人不辞羸病、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我们可以联想到诗人虽然劳苦不堪,却耿耿不忘抗金报国,不忘社稷的高大形象。

王安石的《牛》:“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至有千箱实。”诗的意思是,牛早上在布满露水的草地上耕耘;晚上,月亮升起来了,还要劳作。自己没有得到丝毫的好处,却给别人换来千万箱的劳动果实。诗歌看起来是写牛,其实是托物言志,表达诗人为了人们的利益,任劳任怨,决不索取的精神。

臧克家的《老黄牛》:“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诗中前两句写老黄牛不辞劳苦,辛勤工作,耕耘不息;后两句写老黄牛也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必须抓紧时间工作,不待别人催促。诗歌借助不辞辛苦、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老黄牛,表达诗人“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

朱淑荣,教师,现居江苏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