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窦娥冤》教学设计
杂志文章正文
《窦娥冤》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40        返回列表

龙蜜梅

《窦娥冤》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保留篇目,在必修4中篇幅增加到了前三折,可见编者的重视及其不朽的艺术魅力。关于这一课的教学,我有如下设想:

一.整体构思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元杂剧的相关知识及《窦娥冤》全剧剧情,了解作者。

(二)过程与方法:品味曲词、宾白的语言特色,把握其中体现出的主人公形象;理解作品中所运用的想像与夸张的艺术手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窦娥身上可贵的反抗精神。

(四)学习重点:通过曲词的研读,体会其美感及人物形象特征。

(五)学习难点:由于时代原因带来理解上的困难,可重点把握一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注意窦娥性格的发展变化,从三折中找出窦娥形象的共性及不断发展的线索。

二.教学过程

(一)遵循温故知新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导入词:

上学期,我们从《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了解了一个多才多艺、放荡不羁、率性洒脱的关汉卿——“通五音六律滑熟”,“会吟诗……会弹丝……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正是他,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作者介绍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代戏曲的奠基人,与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其中《窦娥冤》被称作世界十大悲剧之一,其戏剧语言被誉为“本色派”。

(三)元杂剧

剧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对应现代戏剧中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全剧由一个主角一唱到底,角色名有旦(女角)末(男角)净(花脸,性格刚猛的人物)杂(其他),剧本分别称旦本、末本。元散曲包括小令、套数/曲(注意与宋词小令区分),元杂剧每折戏一个套数,每个套数有固定的宫调,每一宫调下有若干曲牌,说白部分称宾白,科范即做与打的表演。

(四)整体感知

1、学生借助注释读课文,了解剧情。

因要上京城赶考并还高利贷,窦天章将女儿卖与蔡婆做童养媳。后来,儿子病死,蔡婆向赛卢医讨债,被赛卢医行凶,恰遇张驴儿父子将其救下,张氏父子逼蔡婆婆媳二人嫁他父子二人,窦娥坚决不从,张驴儿从赛卢医那儿买来毒药,打算药死蔡婆,霸占窦娥,不想误药死其父。县官桃杌毒打窦娥,为救蔡婆,窦娥屈打成招。在刑场上,窦娥发下三桩誓愿以示冤情: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这三桩誓愿一一实现。三年后,做了高官的窦天章到楚州巡查,窦娥的鬼魂向他伸冤。窦天章重审案子,为窦娥平反昭雪。

2、学生再次读课文,初步把握窦娥性格特点。

教师点拨——第一折介绍身世的说白,《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等曲词可见,对于自己凄苦的身世,年轻守寡的窦娥以为是命中注定,为了来世的幸福,她要侍奉婆婆,为丈夫服孝,听婆婆使唤,体现了她的善良、安分。《赚煞》及结尾说白中,蔡婆应承婚事,窦娥处境很孤立,但毫不退让,还反复劝告蔡婆,使其不能贸然行事,张驴儿父子一时不能如愿,体现了她的有主见、刚强、刚烈。

第二折:张驴儿父亲被药死后,张驴儿进行要挟,她毫不畏惧,情愿和张驴儿对簿公堂,体现了她的有主见、刚强。在公堂上受审时,她被打得血肉模糊,昏死多次,也不肯屈招,仍辩白自己的冤屈,体现其刚烈。《隔尾》及下文说白、《感皇恩》《采茶歌》、第十页说白、《牧羊关》,这些内容,都可看出窦娥将伸冤的希望寄托在桃杌身上,可见其安分守己与善良。说白及《黄钟尾》中,窦娥誓死不放过张驴儿,体现了她的反抗;不忍婆婆受苦,屈打成招,可见其善良。

第三折:在押赴刑场的路上,快要赴死了,还想着婆婆,一个多么善良的女子!与婆婆诀别,再一次让人感受到她的凄凉!《滚绣球》:“天地”象征现实社会,“鬼神”象征统治者,指斥天地鬼神,体现了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在此感受本课艺术上的特点:这支曲子运用呼告、对比、反问、反复等修辞手法,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主人公的满腔怨恨。三桩誓愿:用说白和曲词,反复强调、渲染了窦娥的冤屈,突出了她强烈的反抗精神;用典和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控诉了社会的黑暗以及窦娥坚信自己的冤屈会得以昭雪。

(五)进一步赏析

根据以上内容的学习,让大家概括介绍窦娥的经历。

1、介绍窦娥经历:3岁死了母亲,7岁父亲上京赶考,将她卖给蔡婆做童养媳,17岁与丈夫成亲,之后不到两年,丈夫病死,服孝将近三年,二十岁的时候,张驴儿父子逼迫她们婆媳二人改嫁,坚决不从,被张驴儿诬告药死其父,县官桃杌将其屈打成招,在刑场上发下三桩誓愿,一一应验,其父做官后为其昭雪。

2、从窦娥的经历中,把握以下特点:身世凄凉,性格善良、安分守己,性情刚烈(主要体现在“守节”的观念上)。

3、进一步明确:窦娥,封建社会的一个弱女子,她严格遵守礼教社会的规则——⑴被卖抵债做童养媳(引导学生思考:放到今天会怎样?体会其顺驯);⑵服从命运的安排与体弱的丈夫成亲(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合理想象窦娥的童养媳生活:尽管与蔡婆情同母女,衣食无忧,但丈夫体弱多病——害弱症而死,婆婆年迈——六十以外,家庭的重担实质上全压在窦娥柔弱的双肩上,体会其身世的凄凉);⑶夫死后侍奉婆婆,为丈夫守孝(《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等曲词可以看出,尽管窦娥内心满腹忧愁,但认为这一切是命中注定,认为前世烧香没到头,今生招祸,所以现在是为来世修行。体会其认命);⑷被张驴儿父子胁迫,坚决不从(遵循礼教,守节,大量宾白、曲词都在突出这一点,因婆婆不守节,还颇为不满,语带指责);⑸被张驴儿诬陷后,相信官府会给自己清白(《牧羊关》“明如镜,清似水”;《骂玉郎》还在说怨不得别人;《感皇恩》毒打不断升级;《采茶歌》才开始质问,连一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弱女子都知道质疑毒药从何处来,衙门却如此黑暗)。

4、接下来明白:如此善良、安分,严格遵循礼教社会的规定,可这个社会最终还是没有给这个弱女子以活路,剧中人物在窦娥的悲惨遭遇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⑴凶手张驴儿:流氓无赖,凶残歹毒;⑵凶手桃杌:贪财、愚蠢、凶暴;⑶蔡婆的胆小糊涂,反衬窦娥,使窦娥孤立,一个人的战斗;⑷帮凶赛卢医:窦娥悲惨命运的推手。

5、从窦娥遭遇及周围人群中,可以看出元代是一个怎样的社会?流氓地痞横行,歹人作恶,无人理会(赛卢医医术低劣医死人不在乎——两首定场诗,为赖账欲行凶无所顾忌,张驴儿父子肆无忌惮——欲强占婆媳二人,杀了人却不惧官府);官府无比黑暗,好人无法生存。

6、本想做个顺民,可社会根本不给窦娥活路,她身上反抗的一面才终于彻底爆发了出来:《采茶歌》——“怎么的覆盆不照太阳辉!”《黄钟尾》——“怎肯便放了你好色荒淫漏面贼!”《端正好》——“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滚绣球》——“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一连串反问,指斥天地鬼神,控诉社会的黑暗。三桩誓愿,宾白、唱词反复强调,将窦娥的冤情渲染到了极致,将她的反抗精神推向高潮。

7、深入探讨:⑴三桩誓愿,⑵鬼魂诉冤,⑶父亲亲自审案。

讨论后明确:这些情节或采用浪漫主义手法,或利用这种特殊身份,将窦娥冤情昭雪,恰恰说明:窦娥的冤是必然的,窦娥的昭雪是不可能的或偶然的,悲剧是必然的,控诉了黑暗的社会,草菅人命的政府。

8、归纳主旨:本文通过叙写窦娥的不幸遭遇和蒙受的千古奇冤,深刻揭露和控诉了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愤怒鞭挞了无心正法、草菅人命的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残暴,热情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反抗精神及坚强性格。

9、观看教学影片,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教学反思

《窦娥冤》是高中生接触的第一篇古代戏曲,该怎么鉴赏学生一头雾水,所以,我先从与其它的文学体裁相比较中,让学生认识到戏剧、戏曲的概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种第一次学到的文体,我对这个单元的处理是倒过来上,让学生对戏剧文学的理解由浅入深。然后简介戏剧的相关知识,接着从网上下了《窦娥冤》的教学电影,让学生与课本对照,进一步加深对剧情的认识,了解分析电影改编的优劣。然后,借助资料与课下注释,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理解字词,了解作者,熟读背诵重点唱词。在具体鉴赏的过程中,结合单元说明,将教学重点放在戏剧冲突及人物形象的分析上,就避免了课文过多的枝节。对这篇课文的处理中,有两点我觉得比较成功:

1、教学顺序合理、环环相扣。在熟悉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复述完情节后,按时间顺序讲述窦娥经历,从其经历中,理解窦娥身世,性格特点;接着分析剧中人物在窦娥的悲惨遭遇中各起了怎样的作用;然后分析元代是一个怎样的社会;接着水到渠成分析窦娥的反抗性;然后重点赏析第三折;最后归纳主旨。

2、问题设置巧妙。在分析窦娥经历的时候,学生说她身世凄凉,但窦娥从被卖到成婚的这一段,学生初读感到她似乎还比较幸运:与蔡婆情同母女,家境殷实,衣食无忧,我让学生从文中丈夫得痨病,婆婆已六十多了等情节体会:婆婆年迈、丈夫体弱,家庭的重担由窦娥一肩担起,身世也仍很凄凉。

龙蜜梅,教师,现居湖北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