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从环境描写探究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杂志文章正文
从环境描写探究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202        返回列表

文多华

漫天飞雪,狂风怒吼,爆竹声声。在氤氲着浓烈祝福氛围和浓重的悲哀里,艰难地走着一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神色悲哀、白发蓬松、目光呆滞的四十上下的女人。于是,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和一个惨遭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迫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代名词——祥林搜,就定格在了中国现代文学中。从《祝福》写就到现在,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今天,当我们再次捧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我们依然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祥林搜的悲剧命运,和她的悲剧产生的力量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和警醒。

祥林嫂死了,因“冻饿”而倒毙在祝福之夜,倒毙在祝福前夜的风雪之中,倒毙在她辛劳了一生的鲁镇街头。鲁迅先生将祥林搜的命运悲剧放置在了鲁镇祝福的典型环境中,从而塑造出了典型的人物形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章中典型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意蕴,来深层体会祥林嫂的悲剧和探究造成她疾苦生命被“毁灭”的社会根源。

《祝福》中主要的环境描写有两个:一个是两次鲁镇祝福时的环境描写;一个是文中四次雪景的描写。探究这两个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意义,既可以帮助我们深刻地感知人物的悲剧命运,又有助于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深化。首先来看两次祝福环境的描写:

①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②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这两次祝福环境描写,一处在文章开头,一处在文章结尾。鲁迅先生安排这两处环境描写,有其重要的作用和深刻的寓意。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时间是一个旧历的年底,地点是鲁镇(旧中国一个普通的农村);二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整个故事以旧历年底鲁镇的“祝福”活动为背景;三是用“灰白的”“沉重”的晚云、一声“钝响”、“幽微“的火药味,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闷、死寂、压抑的气氛,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四是暗示了祥林搜的悲剧命运,在这样的一种环境氛围中,预示着祥林搜的命运注定只能是一个悲剧;五是增加了悲剧色彩,深化了文章主题。小说从鲁镇祝福的环境描写开始,又以鲁镇祝福的环境描写结束,故事情节紧扣题目展开,使祥林搜的悲剧与祝福时的情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有钱人在祝福中祈福,穷苦人在悲惨中死去形成鲜明对比;“愚妄的欢呼”与“弱者的呼号”形成鲜明的对比。祥林嫂死了,是在鲁镇的人们准备“祝福”的时候死的,她死在了一个本不应该死的时候。“祝福”是一项祈福消灾的活动,人们通过焚香、供献、叩拜等方式,祈求上天和神灵赐予人间幸福、平安和吉祥。但这所谓的“祝福”并没能给祥林嫂带来一丁点的好运,反而越发加重了她命运的悲剧色彩。当鲁镇的所有人都沉静在欢乐和歆享的热闹中时,她却孤独凄然地死去了。祥林嫂的死,更加生动地说明了,“祝福”只是有钱人的事,也只有有钱人才能有“祝福”。祝福是鲁镇有钱的人们“愚妄的欢呼”,虽然他们也只是一些所谓的强者,但就是这样的迷信和愚妄,却让鲁镇的那些有钱人表现得十足“高傲”和“满足”。而那些穷人,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的弱者,就跟“祝福”无关了,也没有被祝福的权利,他们的所有欲望和呼号,也只不过是要求活着。然而,就连这样最简单、最基本的愿望都不能被满足,冷漠的社会留给穷人的只有毁灭和悲哀。

祥林嫂死了,但死了的何止是一个祥林嫂。在封建的旧社会、旧中国又有多少像祥林嫂一样的人被迫害、被愚弄、被摧残而死了呢。鲁迅先生就是要通过祝福环境的描写,来显示人物命运的悲剧色彩,来鲜明地表现对强者的控诉,对弱者的同情的主题,从而使作品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祝福》中的环境描写除了上述两次,还有四处看似清淡点染,实际上却颇具匠心,意蕴深刻的下雪情景的描写。具体如下:

①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这一处写雪是在祥林嫂死之前的傍晚。雪花“漫天飞舞”“夹着烟霭”“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突出表现了鲁镇“祝福”时繁忙的景象。同时,也为祥林悲惨死去的情形做了环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

②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

这一处写雪是在祥林嫂死了之后,表现了“我”雪样的心情。祥林嫂死了,镇子上没有一个人表现出关切和同情。祥林嫂的死,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鲁镇乃至当时整个社会,世态的炎凉和人情的冷漠。面对如此冷漠的世态人情,作者孤寂的内心,有着无可奈何的凄凉和无法言说的悲愤。

③鲁镇永远是过新年……微雪点点的下来了……祥林嫂似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这一处写雪是在祥林嫂再到鲁镇和柳妈的谈话之间,雪景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微雪点点的下来了”,预示着祥林嫂悲剧命运的降临。也许,在和柳妈谈话之前,祥林嫂虽然遭遇了人生中的太多不幸和磨难,但她还没真正地意识到,那些遭遇带给她的将是毁灭性的“悲剧”。正是柳妈的话给了祥林嫂沉重的精神打击,击碎了她最后一点残存的希望,她活下去的最后一点火星被无情地踩灭了,她似乎也感受到了悲剧的降临,所以就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那雪花。祥林嫂的精神彻底崩溃了,在厄运面前她无能为力,只能接受“雪”样命运对她无情的摆布。

④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这一处写雪是在小说的结尾,起到了深化了文章主题的作用。鲁迅先生在文章的结尾,再次借雪景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弥漫着密不通风、令人窒息的封建思想的农村环境。“团团飞舞的雪花”,借指顽固的封建势力和猖狂的恶势力;“拥抱了全市镇”说明充斥在鲁镇的封建势力和恶势力依然存在、依然浓厚,生活在鲁镇的广大劳动人民依然没有觉醒,依然无法反抗“雪”样的命运。

“雪”是冰冷的、冰凉的,“下雪”的情景是阴冷的、凄凉的。在《祝福》中冰冷的不仅仅是那个漫天飞雪、寒风怒号的冬天,冰冷的更是鲁镇乃至当时整个社会的人情和世态。整篇小说在一个雪天展开,既是对“阴冷”社会环境的暗示,也为小说情节的发展奠定了浓烈的悲凉基调。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祝福》是一篇有着浓厚悲剧色彩的文学作品。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把它真正作为悲剧来教。悲剧,只有把“毁灭”的色彩表现得越深刻,它产生的力量给人的痛感才越强烈,欣赏者的认识和情感才能在更高层次上获得肯定和再生,悲剧的社会意义才更深远。《祝福》教学的要义,就在于把这一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和悲剧人物一起欢欣、一起挣扎、一起痛苦,在痛苦中思考,在痛苦中奋发,在痛苦中升华。从而深悟其价值与悲剧的悖反性,使祥林嫂悲剧的美质不言而自明、无言而深入学生的内心,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文多华,教师,现居甘肃酒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