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课堂教学契机的把握
杂志文章正文
课堂教学契机的把握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21        返回列表

安海艳

小学三年级,一节数学课上,老师问学生一个问题:“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举出对称的例子”。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回答着,有一个孩子说人是对称的,但另一个孩子立即反驳说:“不对,残疾人是不对称的。”别的孩子听到后都哈哈大笑起来。老师也板起了脸,严厉地说:“到后面站着去!”

小学三年级,一节语文课上,老师让同学们写一则看图写话。图的内容大概是:第一幅画是两只松鼠在太阳下走得大汗淋漓;第二幅画是他们来到一片瓜田;第三幅图是他们抱着大西瓜来到一条河边;第四幅图是他们划着用瓜皮做的小船过了河。作文要求学生发挥想象,补充内容,完成习作。在瓜从何而来的问题上,一个学生写到:又饥又渴的小松鼠正好走到瓜伯伯的西瓜田,看到瓜伯伯正在睡午觉,他们便悄悄地走进瓜田,挑中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摘下来,快快地跑走了。在讲评作文时,老师特意将这位学生的作文挑出来,在全班读给学生听,读完后还当堂给出这样的评语――长大后,你也会是一个贼吧!

上面两则故事中被批评的学生,是我的儿子。他回家后将这一切讲给我听,让我思考了很久。作为一位教书育人的教师,到底应该怎样对待学生的回答,对于看似不合理的答案,应该怎样正确引导学生,怎样既能让学生获得传授的知识,又能给他们人生的正确导向。通过思考,我有了自己的认识。如果我是小学三年级的老师,面对我儿子这样的回答,我会这样应对――

关于人是否对称的问题,我会首先肯定他思考问题角度的新颖,与众不同;再赞赏他答案中的正确部分,残疾人确实是不对称的,严格的讲就连健康的人也不能说是绝对对称的。但从宽泛的意义上来讲,也可以说人是对称的。这样解释,或许可以从更为科学的角度让学生明白。同时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向学生阐明两个概念的区别:相对和绝对。

关于西瓜的来历,如果认为是趁着瓜伯伯熟睡时偷摘的,这种想象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可能性,无可厚非。关于作文教学,叶圣陶曾经提出:“要写出诚实的话,非由衷之言不发,非真情实感不写。”《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作文要“感情真实”。但如果是一定要否定这种解释,而从“三好学生”的标准和角度去思考,虽然也可以有很多合理的设想。但这会给孩子一种不好的暗示:作文即使写的假,大,空也无所谓,也要符合某种自己不甚理解的价值观。这样处理,我个人认为是适得其反,得不偿失。作文和做人是相通的。学生如果天天说假话、空话,无异于在有意无意中养成了虚伪的人格。作为教师,我们要教育学生把写“诚实”文章与做“诚实”人融为一体,发挥作文的教学育人功能。

我在教《项脊轩志》的时候,先让学生自由诵读文章第一节,思考“作者喜在何处”。到了规定的时间,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按照文章的情感思路,文段一讲的情感内容应该是“可喜”的,但我怎么没读出这种“喜”呢?”对这个疑问,有的同学不以为然,认为结论就这样,何需你来置疑;但也有很多同学附和表示不太明白。我立即意识到这应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有价值的问题。首先我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在此之前做出如下的解释和指导:“可喜”的感情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而不是你要表达的情感,因此,你要站在作者的角度和立场来体会和感受,方能和作者一起或喜或悲,与之共鸣。明确了方向,重新思考过后,有学生这样回答说:“作者确实有可喜之处。因为项脊轩经过作者精心地修葺之后焕然一新,变得明亮而雅致,并且这个地方还足够的幽静,适合读书。正如作者在文中所描述的那样‘偃仰啸歌,冥然兀坐’,如此怡然自得,独自尽享这一方自由的精神天地,这是何等地高兴,何等地可喜。”听到这个学生的回答之后,其余的同学都发自内心地鼓起掌来。我也很激动,激动的是学生可以做出如此到位的思考,给出如此合理而完美的解释。我相信这位同学今后不仅将学会要立足于文本内容,立足于作者情感去分析文章,而且在学习语文上也会更为积极和主动。同时,这也将会带动别的学生加入到积极思考的队伍中来。课后在写教学反思时,我总结出,这次成功的教学效果应该归功于我从学生的回答中,及时抓住了教学契机,给出了正确的引导。

可惜的是在现实教学中,教师面对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不能从学生的回答中发现有价值的教学契机,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自信心受挫,学习效率低下。希望教师面对学生的回答,能随着学生而动,师生共融一体,共同演绎“不期而至”的课堂精彩。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安海艳,教师,现居江苏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