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话题作文中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杂志文章正文
话题作文中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32        返回列表

邵革林

想象是话题作文的创作源泉,如何在话题作文的写作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笔者就一节话题作文指导课来谈谈个人的做法和认识。

一.创设想象的情境,激发想象兴趣

在一次作文练习课上,我作了一次大胆的尝试。我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以“雨”为话题的作文,对于选择“雨”这一话题,是经我课前反复考虑才决定的。我认为“雨”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与我们的生活也很贴近,学生至少应该觉得有话可说。有话可说,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条件。其次,才是说什么和怎样去说。为了让学生能够打破思维的僵局,充分展开联想。出示话题后,我便要求他们拿出纸和笔,尽可能多地写出自己由“雨”所想到的内容,凡是与“雨”有关的即可,在内容上不加限制。我观察了一下,大多数同学,对着话题稍作思考后,都开始在纸上写了起来。几分钟后,我在全班巡视了一下,发现大部分同学都能够按照要求写出一些,有的同学甚至写了满满一张纸,但仍然有个别同学写不出来。我便把这部分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对他们稍作提示,比如说:“当你看见天下雨了,你的心情怎样?每一次下雨,你的心情是否都相同?你在雨天的经历与晴天的经历是否一样?雨天里你有没有过特殊的故事?”经过一番提示后,这部分同学也或多或少地写出了一些,接着我要求全班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本小组的想象材料,由小组长从中挑选最好的写上黑板。起先,大家都不敢上去写,可能是没有这样的经历,怕写不好让别人笑话,原本比较活跃的课堂变得沉闷起来。为了打破这种僵局,我又提出了一个规则:每一小组必须要上黑板去写,最少要写四则有关“雨”的材料,还要求不能与其他小组写的相同。这样一来,各小组长都争着上黑板去写,惟恐被别人写完了,自己这一小组没有的写。课堂气氛又重新活跃了起来,一会儿,黑板上就写满了,底下还有同学争着要上去写。我看了一下黑板,没有一则材料是相同的,内容可谓是“五花八门”:有的同学由“雨”想到了“下雨天”,又由“下雨天”想到了“雨天里的发生的事”;有的同学由“雨”想到了“雨天里的景色”;由“雨”想到了“一年四季雨景的不同”;由“雨”想到了“雨给人们带来的喜和忧”;还有的同学由“雨”想到了“酸雨”,由“酸雨”又想到了“生态环境”;甚至有的同学由“雨”想到了与“雨”有关的古诗词……面对黑板上这些精彩纷呈的内容,我感到异常惊喜,平时同学们在写话题作文时,总感到无话可说,无材可选,今天竟然一下子想出了这么多材料,学生的思维僵局被打破了,大家对话题作文的写作有了信心。通过这样的尝试,我深深体会到:在屋子里放风筝,无论使用怎样的技巧,风筝是无法飞起来的,唤醒学生的思维只有让学生的思想获得解放,思维得到自由,想象能力才会产生,文思自然如“泉涌”。

二.对想象材料加以整合、分类

黑板上的这些内容都是由学生随心想到而写的,要把它们当成写作文的材料还必须经过整合,分类。面对这些精彩纷呈的材料,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一个分类的标准,然后依照标准去归纳。经过一番筛选,讨论后,再全班集中交流,最后分成这样几大类:

雨——雨中的自然景物(对雨天自然景物的独特心灵感悟)。

雨——雨中的故事(可以是自己的经历,也可以是他人的经历,由这些经历来表现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

雨——酸雨——生态环境——环保(唤起人们对自然的关注)。

雨——洪水,久旱后的大雨(雨给人们带来的喜与忧)。

雨——与雨有关的古诗词,与雨有关的名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从这些材料当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在对“雨”这一话题的认识上,已由表层的自然现象,透视到社会与人生,这都归功于审视话题中的想象能力。经过这样的筛选,归类,学生原本处于散乱的思维,得到了一次整合,使想象更有条理,更符合思维对信息的整合规律同时又提高了大家的感悟能力,唤起了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对自然的关注,契合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三.确定相应文体,选择适合材料,进行相应写作练习

经过前面的想象与归类后,接下来就是要动手写作了,首先要确定自己写什么样的文体,看看哪些材料适合自己所选的文体,选择一则材料后,确定一个中心,每人写一篇作文。结果,每一位同学都写得很好,全班没有一篇作文是相同的,大家都有话可说,而且说得都很精彩。

邵革林,教师,现居江苏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