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让学生沐浴在美的语文课堂里
杂志文章正文
让学生沐浴在美的语文课堂里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24        返回列表

吴晓娟

审美教育,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它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能够显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审美性的特点,语文教师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适当渗入一定的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美德情操,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有裨益。那么如何把审美渗透到整个语文教学中来,让学生能够沐浴在美的语文课堂里呢?根据审美认知的规律,我认为可以按以下四个层次进行审美渗透。

一.欣赏,感受

这是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最直观的把握。语文课对学生审美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阅读,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等去直接感受美。因此,一个高明的语文教师往往会用自己流畅、生动、富有魅力的语言来吸引学生(根据审美心理可知,欣赏注意是欣赏活动展开的动力)。导入至关重要,美读更为突出。有人在总结于漪老师的教学特色时指出:“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教授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语言,可以创造性地再现作品的诗情画意和艺术风格,可以借助于声调高低、语气强弱、节奏快慢、以及表情手势等手段,把学生引入作品中的艺术境界,使他们得到美的享受。因此,教师的语言应该做到健康纯洁、生动简练、富有魅力。”语言能够将学习的承载符号还原成作者所要的真情实感,遇到学生感知作品中塑造的形象,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让他们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喜一起怒,从而更进一步感受作品的美,审美意义也就更深远。

例如教学《安塞腰鼓》这一篇气势恢弘的散文诗时,要使学生领会这独特的民间艺术所展现出来的冲天的激情和生命力的张扬,获得美的享受和美的陶冶,就必须先营造一种艺术的氛围。我上这篇课文的时候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视频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击缶视频,让学生评价千人击缶的场面,在学生说出“宏伟”“壮观”“力量”的评价后,教师总结:缶是中国古老的打击乐器,由陶土或青铜制成。击缶声,用震撼的节奏,激荡千年祖国的万里疆土,激荡中华民族的奔腾血脉,共同迎接奥运之光的莅临。它以宏伟壮观的气势和声响向我们传达了一种坚强伟大而又生生不息的力量,展现了一种生命的原始动力。看完了击缶,我们今天再来认识另外一种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的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安塞腰鼓。我们先来欣赏一下它的艺术美。(播放安塞腰鼓表演视频)看完这段视频,学生完全被那群黄土高原的汉子和他们的鼓点声所折服,评价则是“场面壮阔”“气势磅礴”“恢弘粗犷”“刚劲奔放”, 视频带给他们的震撼是显而易见的。教师总结: 这些,我们只要看一看就能感受得到,但要是把它用语言文字表现出来又该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借助作者的生动描摹,跟着安塞腰鼓的节奏,体会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让我们走进奋斗不息的黄土高原人。这样的导入,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对独特的民间艺术心驰神往,激情荡漾,情操得到陶冶。后面的学习结合课文的朗读和词句的赏析,让学生走进这场美的盛宴。

二.探索,发现

法国雕刻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确,美是无处不在的,人们之所以视而不见,就是因为缺乏发现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也就是给他们一双明亮的眼睛。

观察和想象是探索美的前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之所以能写得如此细腻,是与他的细心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分不开的。我们要启发学生善于发现文章中的美。“世外桃源”如今已是理想之园的象征,那里不仅民风淳朴,风景也异常美丽,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来启发学生想象桃源之美:

⒈指名学生朗读描写桃源外部和桃源内部环境美的句子。

⒉问:桃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你能选一个景点用一句式给我们描绘一番吗?(这里的 很美,你看……)

经过学生讨论,得:

这里的桃花很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这里的土地很美,你看,坦荡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面大毡子……

这里的屋舍很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

这里的田地很美,你看,土地肥沃,庄稼茁壮成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这里的桑竹很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里的阡陌很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

这种通过想象而再创造的过程就完成了。心中的美感也就从此而诞生了。

三.鉴别,评价

语文审美教育要求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把学生带到作品中美的境界里去,通过自己的品味,从心里说出一个“好”字,一个“美”字来,让学生在审美评价中获得审美经验,提高审美修养和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当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当然,这个深入应在前面两大前提下的)追踪文中的美点。这里的追踪就是在阅读之中体味辨别,在阅读之中进行区分、选择,甚至是评价,让学生进入用词生动的句段,句式精美的句段,辞格丰富的句段,描写细腻的句段,情感丰富发句段,意蕴深刻的句段,学着评价它们的结构美,形象美,内涵美,意境美,语言美。

朱自清的《春》语言清丽,新鲜活泼,其中有这么一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其中,“偷偷”一词用得极好,但分析的时候仅仅从拟人的修辞角度来讲,未免过于浅显,于是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强调‘偷偷’,是不想让人发现吗?”同时又启发学生:也许同学们都有过“偷偷”干某事的经历,你能讲讲你的“偷偷”与小草的“偷偷”一样吗?学生的情绪一下高涨起来,许多同学结合自己的经历纷纷发言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这里用“偷偷”是因为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发现了小草已经出现了,跟句中的“钻”一起,表现了小草的活泼可爱和勃勃生机。最后,老师用一首唐诗来归纳“偷偷”一词所表现出的那种意想不到的欣喜:“天街小草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个语言赏析环节,让学生沉浸在无穷的回味中,体会到了语言美的魅力。中学语文教材中这样的语言比比皆是,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能巧妙引导,就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我在教学《散步》一文时,设计了一个美点寻踪的环节,先是由老师举了一例:文章开头很美,美在看门见山,美在一开始就是“我们在田野上散步”这个有诗意的镜头。接着便让学生继续寻找,学生们从文章的句式,语言,情感等方面找出了许多美点,如有:美在文中对美景的生动描写;美在文章对称句式的反复运用;美在“小家伙”的话表现出他的天真;美在用生活细节表达出一定的道理;美在生活的细节中表达出深爱的感情;美在结尾段的最后一句话……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文章的美点进行挖掘评价。类似的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对语言文字之美,对情感意境之美的感受,更是提高了学生对美的评价水平,久而久之,学生有了这种感觉与能力,其教学意义、育人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四.摹仿,创造

发展创造美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这里,摹仿是创造的基础,创造是摹仿的目的。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作家也都是从摹仿开始的。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从果戈里的《狂人日记》得到启示的,正如唐朝刘知几说的“夫述者相效,自古而然”,对学生来说,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范文便是很好的摹仿对象。语文教材从易而难,依类而编,也就是为学生摹仿提供更多的比较对象。如果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能适时地安排学生进行仿写,学生对文章美的理解肯定能更深入一些。

金华青春中学的陈向阳老师在学完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和《静夜》这两首诗的时候,曾经让学生做过这样一个作业:请以精卫填海为内容,按照《天上的街市》的句式仿写。教师提示:根据以上内容,可以确定以下意象:实——海燕、大海、石子、东方之珠;虚——精卫、海市蜃楼。因为之前课堂上师生对诗歌进行过细致的分析鉴赏,学生仿写也比较容易上手,文学功底较好的学生,也仿出了像模像样的诗歌。

学生作品:《精卫填海》——勇敢的海燕来了\那是缀着泪珠的精卫\天边的精卫现了\好像嘴里衔着沙石\我想那蔚蓝的大海\定然有许多的石子\石子上刻上了精卫的顽固\定然是世上没有的坚强\你看,那浅浅的海洋\定然是渺小不堪\那隔着海的芸芸众生\定能走着路来往\我想人们此刻\定然在海上生活\不信,请看那远处的海市蜃楼\就是那矗立在海中的东方之珠;《美人鱼》——海涛阵阵\涌上了金色的沙滩\歌声幽幽\朵朵泡沫飞尽\爱在何处?\遥远的宫殿灿烂\洁白的泡沫飞散\那是人鱼在岸\对岸流莺。这样的仿写无疑是很成功的,通过摹仿这种形式,学生定能从原著中汲取营养,贮蓄在自己的土壤中,以待将来浇灌出最美的花。

有了摹仿这一开端,自然会进到创造。这首先要求学生必须学会细致的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的特点,分析鉴定,从中发现美、提炼美,以获得真正的审美情感。这样,在提笔的时候,美就会渗透到立意、谋篇以及整个写作过程当中,美好的思想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既表达出真情实感,又提高了审美能力。

语文的世界是审美的世界,语文教师应该发掘语文的美,让学生沐浴在美的课堂当中,从而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和审美能力。以上四点是根据人的审美认知过程,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常规途径,一旦这一途径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体系,那么他的审美心理结构也就结合而成了。这时,不仅学生的认知审美能力得到发展,而且学生的人格修养也得到完善,整体素质也就随之提高了。

吴晓娟,教师,现居浙江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