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注重学生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和感悟
杂志文章正文
注重学生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和感悟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66        返回列表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感悟是艺术的生命力。写作的根本在于学生丰富的生活感悟和体验。众所周知,“许多艺术家的创作个性都不是一蹴而就、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不断吸取中外古今的优秀艺术遗产,丰富和增强自己的艺术感受力、表现力,并根据创作实际加以磨合、融洽,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特创作个性。”那么学生作为最为特殊的创作个体,他们的创作个性的培养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笔者认为个性化生活体验和感悟的培养方式,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心”入生活

叶圣陶说: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就是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 文章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很多的文学家、艺术家, 在进行文学、艺术创作之前, 都要深入实地去体验生活,抓住生活的本质, 让它真实而艺术的出现在作品中。在鲁迅的小说如《故乡》《社戏》中,读者总是不自觉地把文中的“我”误认为是作者自己。因为作者在情节中融入了自己很多儿时生活的真实体验, 读者感到亲切、真实、可信。可见,作文必须和生活连接起来。有学生说:我们每天生活就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 单调乏味, 没有什么特别值得写的东西。但只要我们多加观察、勤加思考,写作的内容还是极为丰富的。从写作对象看:有父母、兄弟姐妹、同学、老师、自己;从关系角度论:有父子情、同学情、师生情;从主客体角度看:有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对于生活中的人和事,做个有心人,我们就会有许多困惑,体验乃至感悟,穷根究底,便能写出文章。

我班有位同学对读父母用“先苦后甜”理论阻止他玩,很是怀疑,后来他认识到这是不正确的,就用《少小没得玩老大徒悲伤》这篇作文阐述自己的见解,他说:“是的,早玩晚玩都是玩,但这其中的意义不同,小时候孩子可以尽情的、无忧无虑地玩,玩玻璃球、玩泥巴,玩得满头大汗,脏乎乎地回家,那种情感最纯真。等他们长大,所玩的恐怕是麻将、扑克之类的游戏了,谁敢二三十岁了还趴在地上和小不点玩游戏,岂不成了疯子?”明代哲学家李贽认为人们谈论自己的日常生活是最真实的、最有味的、最能吸引人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还要“心”入生活,在生活中探求、挖掘自己独特的感受,形成自己作文的活水源头。

二.“收藏”生活中的真实

鼓励学生写“自我”,记录真实体验。

凡是喜欢写日记、书信的同学都会有这样的体会:最得意的作品往往是内心生活的写照。个性化写作教学把写作的源泉定位于生活,但是更加强调生活和学生个体的融合。因而教师应激励学生在作文中表现“自我”,要把学生写日记写书信这种自觉的“私人写作”形式加以转换、扩展为一种有意识的作文训练方式,久而久之,学生会逐渐养成在真实环境中写真实内容的习惯。写出来的作文也就自然具有了学生情感的温度,烙上了学生心灵的色彩。

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社区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写观察体验,记录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感知纷繁的社会,领悟生活的真谛,进而激发其写作的兴趣。

三.充分利用课堂平台,为学生搭建写作平台

一个经典的比喻是,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你我交换后,每人各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你我交流后,我们每人最起码有了两种思想。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优势,为学生搭建好语文学习的快乐平台。

比如,读了《消逝的放学路上》,让学生讨论如何写放学路上。——步行的你,最有机会欣赏这一路上的美丽,如果能够以敏锐的视觉发现,那么你定会成为一位最快乐的人。骑车的你,当风儿亲吻你的脸颊,拂过你的耳际,你又有怎样的思绪呢?挤公交车的你,在这公交变奏曲中,你又带着何种的心情?又如:谁与你同行——路上你是孤单一人,还是有人与你相伴?记下这一切,当你回味这条短暂或者漫长的路的时候,在你的记忆中,又将会留下怎样的痕迹呢?通过一系列地启发、引导,让学生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了切入点,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去真切地体会生活现实,去尽情感受平凡复杂的人世间冷暖,努力关注异彩纷呈的大千世界。这样,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头脑进行比较、分析、取舍,从而发现生活的真谛,探索人生的真义,这也会成为他们写作的巨大动力。

不同的学生个体,家庭环境、社会阅历、人生经历、个人素养都不会一样,他们对生活的认识绝对不会相同,教师引导他们写出不同点来,就是个性所在。

 

刘淑芳,教师,现居湖北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