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杨柳诗话
杂志文章正文
杨柳诗话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41        返回列表

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以杨柳为体裁的诗歌举不胜举。这些诗歌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对柳进行直接描写,表达诗人对柳的思想感情;一是通过写柳,托物言志,寄托诗人对其它事物的思想感情。

一.诗人对柳进行描写,表达对柳的赞美之情

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的大意是说,一株柳树像碧玉一样,装扮成美女的样子,无数柳条,像美女身上垂下的绿丝带。不知道纤细的绿叶是谁裁出来的,也许是二月像剪刀一样的春风吧。这首咏物诗描写柳树的美丽,流露出诗人对柳的赞美之情。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杨柳枝》:“依依袅袅复青春,勾引春风无限情。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这首诗前两句写柳条在春风中轻轻摇摆,婀娜多姿的形象;第三句描绘了柳絮洁白无瑕,轻盈优雅,洒满大地的景象;第四句写柳丝的弱不胜莺,表现柳丝的柔弱。全诗表现了诗人对杨柳的怜爱之情,连及对春天的喜爱之意。

唐代诗人方干的《柳》:“摇曳惹风吹,临堤软胜丝。态浓谁为识,力弱自难持。学舞枝翻袖,呈妆叶展眉。如何一攀折,怀友又题诗。”这首诗写出柳枝的柔软如丝,弱不禁风,它在春风中像挥袖起舞,它的绿叶像女子妆成的黛眉,人们常折下柳枝,表达留别之意,或者在柳叶上题诗。全诗从不同角度对柳进行惟妙惟肖地描写,表达对柳的喜爱之情。

二.借攀折柳枝送别亲友,表达离别的伤情

据《三辅黄图·桥》的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古代西安灞桥两岸有十里长堤,一步一柳,因“柳”与“留”同音,古人在送别亲友时,欲留住远行之人,总是折下柳枝,表示不忍相别之意。

唐朝诗人雍裕之的《江边柳》:“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诗中女主人公没有折下柳枝,赠别情人,反而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表达难以割舍的依恋之情。

隋代无名氏的《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这首诗歌一二两句写青青的杨柳枝低垂到地面,杨花像雪花一样漫天飞舞;三四两句写要将柳条折尽,让杨花飞完,来表达希望亲人早日归来的心愿。

宋代词人朱敦儒的《柳枝》:“江南岸柳枝,江北岸柳枝,折送行人无尽时,恨分离柳枝。酒一杯柳枝,泪双垂柳枝,君到长安百事违,几时归柳枝?”词中六次写到柳枝,江南江北到处是柳枝,分别时眼睛看到柳枝,借酒浇愁时见到柳枝,流眼泪时见到柳枝,甚至想象丈夫归来也见到柳枝,通过多次提及柳枝,把离情别绪抒写得淋漓尽致。

明朝徐文长有一首咏柳诗:“东边一棵杨柳树,西边一棵杨柳树,南边一棵杨柳树,北边一棵杨柳树,纵然碧丝千万条,哪能绾得行人住。”这首诗很别致,前四句铺排出东西南北到处是杨柳树的景象,为下文蓄势,末两句抒情,抒发了留不住行人的惆怅情怀。

三.借助对柳的描写,表达光阴流逝,世事沧桑的哀伤情绪

李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这首诗用春柳反衬秋柳。用春日之柳的无限风光,反衬秋日之柳的凋敝衰败;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失意憔悴。全诗表现了诗人长期沉沦幕僚生活憔悴不堪的现实。

四.借助对柳的描写,批判向权贵弯腰的小人

宋诗人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这首诗前两句写凌乱柳枝刚刚吐出新芽的时候,便凭借东风疯狂地飘舞;三四句写飘飞的柳絮把日月都笼罩住了,却不知道秋天到来,会将它化为乌有。这首诗借咏柳而讽世,讽刺了那些一旦得志便猖狂的势利之徒。

五.借助对柳树处于不好的生存环境,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唐朝诗人白居易的《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水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诗的意思是,春风吹拂柳树,千万缕柳枝随风飘舞,它有嫩黄的颜色,比丝缕还要柔软。这么美好的垂柳,理应当受到人们的赞赏,只是处于荒凉冷落的境地,却没有人来光顾。诗人通过对柳居不得地的痛惜,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无人赏识,不受统治者重视的不平之气。

六.借助柳树比喻妓女,表达妓女的不幸

无名氏的《望江南》:“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这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这首词以柳喻人,借一个妓把自己比作柳,诉说自己的不幸。在她看来,一个沦落于风尘中的女子,根本没有爱的权利。她毅然拒绝爱她的人,表现了她无法享有真正爱情的悲伤,当然也含有无奈和怨愤的情绪。

王庆洲,教师,现居江苏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