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让联想之花在考场作文中绽放
杂志文章正文
让联想之花在考场作文中绽放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42        返回列表

近三年佛山市中考作文题目如下:

2011年中考题:请以“每天都是一首诗”为题作文。

2012年中考题:请以“歌从心底唱起”为题作文。

2013年中考题:请以“穿过乌云的阳光更绚丽”为题作文。

如果仔细审视佛山市这三年的中考题,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题目不外乎是引导学生关注两个层面:一是注重生活的情感体验,二是强调作文的多元与深度。前者引导考生表达“真实的自我”,后者区分考生表达的“丰富”与“深刻”。我想,这种作文的考查导向是非常好的。

但是,从评卷场上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作文得分并不乐观,不少学生就是简单的从“诗”“歌”“乌云”“阳光”的表面意思去理解题目,导致作文缺乏个性,更缺乏创造性的思维,空洞化、表面化,浅尝辄止。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初中学生作文明确要求:“写作不仅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更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这其实就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情感,思维写出代表自身特色的个性化作文。

因此,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教会学生发散思维的方法,让他们根据题目或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切入点、不同方面去思维,透过题目的表面挖掘到其内涵,把文章写得感情真挚,丰富深刻。而联想就是发散思维最重要的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展开联想呢?通常,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展开联想:

一是从事物的“相关”方面去联想。这种联想的特点是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起跟它在时间或空间上有相近或相关联系的其它事物的联想。如由西施想到范蠡,想到吴越之战,想到卧薪尝胆等。

二是从事物“相似”的特点去联想。这种联想的特点是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起跟它在性质或形态上有某种相似的事物的联想。由圆想到月亮、太阳、飞碟等。

三是从事物“相反”的方向去联想。这种联想的特点是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发起它在性质或特点上有相反事物的联想。如由圆想到方、扁等。

例如:以“春”为题作文,我们该如何展开联想和立意呢?

1、联想

相关联想:春 花朵、柳丝、绿草、燕子、风筝……

相似联想:春 温暖、希望、婴儿、花季年华、充满生机的祖国……

相反联想:春 冬天、寒冷、老年、残酷无情、新生与死亡……

2、立意

(一)从春的本义的角度去联想——大自然的春

1、抓住春天特有的景物,如花朵、柳丝、绿草、燕子等,描写大自然中春的美丽,抒发自己的情怀。(以抒情为主,写抒情散文)

2、抓住春天的气候、景物等特点,介绍春天。(以说明为主、兼以描写,写科技说明文或科学小品、)

(二)从“春”的比喻义或引申义去联想——社会的春天

3、叙述描写社会上的好人好事好风尚(能体现希望、关爱、温暖、光明、活力等主题的事件),抒发自己的赞美或热爱之情。(以叙为主,写记叙文)

4、评论社会上如春天般的优良之风,弘扬正气,鞭挞丑恶。(以议为主,写议论文)

例如:佛山市2011年中考作文“每天都是一首诗”中的“诗”的本义是指一种文学体裁,如果仅仅如此理解,很显然是肤浅的,“诗”在题目中应当有它的比喻义和引申含义。“一首诗”我们可以引申为“诗意的生活”“幸福的生活”“有爱心的生活”“丰富多彩的生活”等;佛山市2012中考年作文“歌从心底唱起”中的“歌”,它不仅是指“自己朝哼晚唱的挚爱歌曲”,更可以是指“流淌在心底的成功喜悦”“遭遇挫折时一声问候”“孤独寂寞时一缕阳光”“是经典名著中的一个精彩片段”“精美散文中几个富有哲理的语句”等。佛山市2013年中考作文“穿过乌云的阳光更绚丽”中的“乌云”,可以是生活、学习中遇到的矛盾、困难、挫折、不如意、失败……“穿过”从云隙通过,显示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它是面对学习的难关,付出多少次的努力;是面对生活的挑战,多少回的坚持……“阳光”内涵也是多样的,它既可是它的本义阳光,也可是比喻义,或是指人,或是指某种行动、思想、认识、感情、工作等。以上文章能够联想到的角度很多,立意的角度也很多,但我们只选取其中能让自己有话可说,有情可抒,立意深刻的角度去写,这样的作文才能彰显个性特色。

近年来,在各地的中考作文中,比喻、引申义一类词语得到了命题者的青睐。如广州的“又见枝头吐新芽”,上海的“我眼中的色彩”,山东潍坊市的“画一扇窗给自己”,湖南益阳市的“春风拂面”,浙江宁波的“留在我心底的风景”,江苏省扬州市的“回家”,湖北恩施市的“水终有澄清的一天”,四川内江的“仰望蓝天”……对于这些文题,我们绝不能只顾词语本身的意思。要善于联想,挖掘出词语的比喻义与引申义,如此就能曲径通幽,柳暗花明。

梁倩群,教师,现居广东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