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漫话咏鸡诗
杂志文章正文
漫话咏鸡诗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45        返回列表

鸡有文、武、勇、仁、信五种美好的品质。《韩诗外传》说:“鸡有五德:首带冠,文也;足博距,武也;敌在前敢斗,勇也;见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信也。”因此,鸡受到人们的热烈赞美,除此之外,人们还借助对鸡的描写,表达思想,寄托情志。

一.通过对鸡的描写,抒写对鸡的赞美之情

胡俨的《锦鸡图》诗云:“昔闻楚人不识凤,忽见山鸡重购之。我今画图写生态,羽毛五色光陆离。扶桑天鸡啼一声,阳乌散彩天下晴。此时山鸡亦出谷,喔喔飞来耀林麓。千岩万壑含东风,杏花吹香春雪红。”这首诗前两句写楚人不识凤,重价求山鸡。接着对山鸡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它身上羽毛的颜色斑驳陆离,当扶桑树上的天鸡啼鸣,太阳出来,这时山鸡也走出山谷,光彩耀眼,喔喔啼鸣,东风吹来,杏花如红雪飘落,散放着芳香。全诗把山鸡写得有声有色,形神兼备,抒发了诗人对山鸡的赞美之情。

陆游的《新买啼鸡》诗云:“峨峨赤帻声甚雄,意气不与其曹同。我求长鸣久未获,一见便觉千群空。五更引吭震户牖,横梃无复须元戎。明星已高啼未已,云际腾上朝阳红。”诗人新买一只雄鸡,它头上系着红巾,那神态和同类大不一样。我很长时间想得到一只长鸣鸡,今天终于获得。一见到它,便觉得其它的鸡就像没有的一样。五更时分,便它引吭高歌,震动门窗,那气势就像横枪跃马的主将。星星还高挂在天上,它就不停地鸣叫,引来了红太阳从天际云层中涌出。全诗将鸡写得意气昂扬,气度非凡。

唐寅的《题金鸡报晓图》其二写道:“血染冠头锦做翎,昂昂气象羽毛新;大明门外朝天客,立马先听第一声。”诗的大概意思是,这只金鸡的鸡冠是血染的,翎羽是锦做的,器宇轩昂,气概不凡,那些在皇宫门外等待朝见天子的人,骑马而立,等待鸡鸣天亮。这首诗用人衬托鸡,表现其无穷威力。

二.通过描写鸡鸣的声音,抒写诗人的对鸡的赞美之情

相传朱元璋登基那天,突然听到一声鸡鸣,他以为是祥瑞吉兆,喜不自胜,于是诗兴大发,以《咏鸡鸣》为题赋诗一首:“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三声唤出扶桑日,扫退残星与晓月。”这首诗前两句是“点”,点明描写对象是鸡鸣的声音;后两句是“染”,渲染雄鸡啼鸣给世界带来无限光明的威力,表现一代帝王扭转天地,主宰乾坤的伟大气魄。

三.通过对鸡的描写,托物言志,寄托诗人对藩镇割据的憎恶

晚唐诗人韩偓的《观斗鸡偶作》诗云:“何曾解报稻粱恩?金距花冠气遏云。白日枭鸣无意问,惟将芥羽害同群”诗的前两句的本义是斗鸡从来也不报答主人用稻谷粱米养活他们的大恩,只知道蹬开金脚,抖动鸡冠和对手争斗。猫头鹰大白天猖狂地鸣叫,它们却不去过问,只是好斗成性,危害同类。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反映社会现实,用斗鸡影射割据一方,只知道对内争权夺利、残民逞强,不思对外抵抗异族侵扰的藩镇军阀。诗人身处日薄西山的晚唐时期,对藩镇割据一方、危害国家、残害人民的行为充满了憎恨之情。

四.借助对鸡的描写,表达对人世间鸡虫得失的没完没了的厌倦

唐朝大诗人杜甫《缚鸡行》诗云:“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虫鸡于人何厚薄,吾叱奴人解其缚。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诗人看到家中的奴仆捆鸡到市上卖,鸡被捆缚得难以忍受,一边叫,一边挣扎,似乎在抗议。诗人询问卖鸡的原因,才知道原来是家中的人怕鸡吃掉蚂蚁,有伤生灵。然而诗人又一想,鸡卖出去不是也要被宰杀吗?为什么对虫子施以厚恩,对鸡却这么刻薄呢?诗人立即命令解缚放鸡。然而诗人又一想,放了鸡,虫蚁不是又要被吃掉吗?思来想去,也没有万全之策,于是只好倚在山阁上,注视寒冷的江面。这样看来,全诗是要表达诗人对人世间没完没了的鸡虫得失的厌倦情绪。

五.通过对主人养鸡又杀鸡的描写,讽刺剥削者的奸诈用心

清代诗人袁枚的《鸡》诗云:“养鸡纵鸡食,鸡肥乃烹之。主人计自佳,不可使鸡知。”这首诗其表面意思很浅显,主人喂鸡,目的只是让鸡长大长肥,自己好吃鸡肉,而深层含义却是,在封建社会中,君臣之间、主仆之间,上级下级之间,有着一种欺骗与被欺骗、利用与被利用的可憎的关系。

六.借鸡的一鸣惊人,斥责奸邪小人靠鹦鹉学舌捞取功名

宋朝诗人释智圆的《鸡》诗云:“檐前栖息傍蒿丛,风雨司晨尔有功。鹦鹉无能凭佞舌,侯门翻得养金笼。”这首诗先写鸡,它虽然在风雨中司晨有功,但却栖息在蒿丛里;而那些靠鹦鹉学舌的奸佞小人,反被养在金笼里。诗人借鸡抒情,表达了诗人对有司晨之功的鸡的赞美,对鹦鹉学舌的小人的憎恶。

蔡颖,教师,现居江苏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