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高考应把《中国小说欣赏》列入考点
杂志文章正文
高考应把《中国小说欣赏》列入考点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43        返回列表

我给高三学生讲授《外国小说欣赏》,一位学生下课后突然问我:“老师,外国小说有那么多花样,中国小说怎么这样呆板、落后?”据我调查,这个片面的观念,存在于绝大多数学生的思想里。我问学生为何有这种观念,大部分学生说凭感觉。一个学生的回答很直接:“我们要学《外国小说欣赏》,不要学《中国小说欣赏》,可能是中国小说不行吧。”这个回答当时引得许多学生大笑。

学生的文学视野并不宽,除了读一些流行的青春小说和玄幻小说,很少有学生有时间有兴趣去读中外的纯文学,他们对中外纯文学的了解,大多来自我们的教材和老师的讲授。也就是说我们的教材和老师的讲授给了他们如上的片面观念。

一.教材原因

学生所学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教材共5册,只有必修三第一单元与必修五第一单元是小说单元,共有六篇。《林黛玉进贾府》(曹雪芹),《祝福》(鲁迅),《老人与海》(海明威),《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边城》(沈从文)。

从这个篇目中可看出,编者有意搞了一个平衡;中国古代小说、中国现代小说及外国小说各占三分之一。但没有中国当代小说,更没有中国当代先锋派小说。

而学生的选修课程中有五本教材,即《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新闻阅读与实践》《文章写作与修改》。其中没有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因为湖南近几年语文高考考纲确定的考试内容如下: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新闻阅读与实践》《文章写作与修改》五个模块,组成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分必考与选考两个部分。

高中教育现在仍然围绕着高考指挥棒转,高考考什么,高中就重点教什么,高考不考的内容,就连教材也没有。

二.教师问题

在“必修3”第一单元小说中,单元学习的重点是“着重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欣赏人物形象,“要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关系,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品味小说语言,要“体会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在“必修5”第一单元小说中,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把握主题,“一是要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了解作者的意图,二是要从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般教师都是按照教材的这种理论指导,来分析讲授这两个小说单元。而这种“小说理论”,局限于现实主义理论的思维,易讲易学,但思维显得单一且远远不能解透鲁迅和沈从文的作品。

而一讲到《外国小说欣赏》涉及到的理论武器就开始多样化,什么“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什么“扁形人物”与“圆形人物”,什么“变形”“魔幻”“意识流”。学生觉得新颖、新奇。就像从“中国小说的原始森林”走出,突然来到“外国小说的大都市”,喧闹,繁复,五光十色,令人目眩。

就这样,湖南高中学生与中国当代小说(包括最富创造性的先锋小说)失之交臂。也就产生了“外国小说高级先进,中国小说单调落后”的观念。

当代文学特别当代小说是学生深入了解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窗口,失掉了这么一个能给人带来情感想象与智慧的窗口,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针对此情况,本人特提出如下建议。

把“中国小说欣赏”作为必修科目,纳入湖南高考语文考试范围,与《外国小说欣赏》构成平衡。高考是根魔杖,能促使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花时间与精力关注中国小说,特别是中国当代小说。

建议重编“中国小说欣赏”这本教材,新编教材要重点突出中国当代小说,至少要占二分之一的篇幅。原因有二:一是必修教材中,中国古典小说与现代小说已有重点研读,而中国当代小说为空白。二是中国当代小说题材丰富,观念新颖,手法繁多,需要学生花更多时间与精力来关注。

教师讲授小说,要超越教材的限制。首先要打通中西小说理论。小说理论是对小说实践的总结与提升,因此作为理论武器,可以用来分析一切小说。《外国小说欣赏》里介绍的理论如“叙述视角”“圆形与扁平人物”“虚构”等,同样可用来分析中国小说。其次精选优秀的中国当代小说与外国现代派小说进行对比阅读,以提高学生欣赏中国当代优秀作品的能力。

或许,只有如此,才能让隔膜于中国当代优秀小说的湖南高中生明白,中国当代小说已是世界小说美丽森林中重要的一部分。

李文江,教师,现居湖南娄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