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语文新课改呼唤拿来主义
杂志文章正文
语文新课改呼唤拿来主义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44        返回列表

刘 煜

新课改代表着一次语文教育的转型和变革,这对于一个语文教育者而言,无异于要来一次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但是,开着重型铲车,将我们曾经一度也堪称辉煌的语文大厦在顷刻间变成瓦砾和砖石,然后欣欣然地在瓦砾和砖石间修筑自己的小院,那也是极其荒谬的。这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主张,只有奉行理性的拿来主义策略,才能构筑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一.“讲”的拿来主义

讲授,讲解,是最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现在,“讲”不但风光不再,而且似乎已经沦落为满身疮痍面目可憎的老妓女,只配招惹别人的口水的份了。但我想说,“讲”,依旧是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在过去的语文课堂上,“讲”确实是出尽了风头,招惹了太多的嫉恨,把持了太多的话语权,所以,借着新课标的机会,好些人欲致“讲”于死地,于是,让学生去讨论、去发挥,让课堂热热闹闹,轰轰烈烈,似乎这样,学生就都动起来了,就真正体现新课标“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了。然而我总感觉这也太过狭隘、武断和短浅。没错,新课改特别强调师生的互动,强调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主张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作用。所以,教师要“蹲下身”来,与学生平等对话,让课堂真正属于学生,于是在我们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矫枉过正,又出现了另一种我们不愿看到的现象:老师闭嘴了!这就产生了两个后果:一是学生的交流探讨不够深入限于毛皮,真正的隐形问题不能得以发现和解决;二是老师借讲得少正好可以掩盖他们知识储备的不足和课堂准备的不充分。试问,这是高效的课堂么?所以我认为,新课标同样需要老师的精彩点拨,精辟论述,生动讲解!只要心中有学生,掌握好时与度,讲又何妨?

二.“读”的拿来主义

新课标对“阅读和鉴赏”提出的要求是“高中三年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以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 150万字”,同时也提出了课外阅读的目标要求:“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这个要求的提出体现了新课改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事实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也总结了一条语文学习的规律性的结论:“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只有依靠大量阅读,没有捷径可走。”诚哉斯言!但我还想强调的是语文课堂上的诵读。新课标中强调的是阅读,它突出的是“读”的量的积累,但却未涉及“读”方法。我以为,量的积累当然重要,但读的方式,特别是诵读的方式也决不可这样漠视,因为诵读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感悟提升的好方式。在诵读中,以声音为媒介,将文本用语的精妙,情感的流露以及语言的风格自然而直观地得以玩味和鉴赏,一遍诵读,有时可以取代千言万语的讲解和说明——因为语言不同于自然科学,可以进行逻辑的演算和推理,唯有读,出声的诵读,才是揣摩咂摸的好方式。让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这是传统的课堂,也是新课程的课堂。切莫让纷扰的讨论代替了协和的诵读!

三.“量”的拿来主义

新课标的教材体系可以说是新课标最直观最鲜明的变化。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系列的目标,组成“语文一”至“语文五”五个模块。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这么庞大的语文教材体系只是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我们现在真的感觉到课堂时间的“宝贵”了,“宝贵”的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浪费”,于是,我们把持了所有时间,用所有时间去“嚼碎”所有的文本,然后把它灌进所有学生的耳朵,至于学生能否接受,能否消化,能否提高,我们有的是办法:布置一大堆作业,下去按时完成!这种做法,我们美其名曰:增加课堂容量。“增加课堂容量”的恶果就是课堂上我们累个半死,课下学生累个半死。这里我想表明两个观点。一是语文课堂的丰富和充实不是取决于所授内容的多寡,而应取决于学生感悟与体验的贫富。因为教授内容多,所以学生的课堂感悟与体验的时间机会就少,很显然,我们在错误认识的导引下,不是在增加课堂的容量而恰好是在课堂容量上偷工减料。教者在忙乱地完成多余预定任务甚至于在拖堂的时候,学生思想实际上已经下课休息了。二是“选修课的特点是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那我们为什么不依据学情进行选择呢?古人尚且明白“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我们却还为什么要赶尽杀绝呢?有所选择,方能因地制宜;有所选择,方能得心应手!

刘煜,教师,现居甘肃华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