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浅谈读与写的关系析
杂志文章正文
浅谈读与写的关系析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1        返回列表

李 岩

说到读与写的关系,不由的想起了几年前自己在学校高二年级古诗文朗诵会上的一个即席发言。

我在词汇的百花园里采撷,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诗篇;我在音韵的浩海里游渡,谱写我心中最美的乐章。今天,我要把最美的歌献给在座的同学们。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以其博大精深的蕴涵,哺育着华夏儿女。情有独钟,迷醉于唐诗宋词。

翻开一部唐诗,仿佛走进了风光旖旎的山荫道上,水光山色,鸟语花香,使人目不暇接,仿佛踏进了盛夏时节的百花园,莺飞蝶舞,万紫千红,令人心旷神怡。

论内容题材,从卿相命妇,到农夫商贾,上触皇亲国戚的千姿百态,下见黎民百姓的万般疾苦。从边塞烽火到宫廷闺怨,写遍了世上千种风光,道尽了人间万种风情。

论风格流派,有的飘逸旷远,有的沉郁顿挫,有的明丽清淡,有的哀怨缠绵。

工作之余,从床头或书架上随手拿过一本,大声朗读起来,感觉琅琅上口,满室诗香,想像那月照在唐朝,那雨落在宋代,该是怎样的一个情境啊。

中学时代读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时,大脑内是一片茫然。而今天,在经历了一番世事,有了阅历后,渐渐地悟出了其中的一些意蕴,想当年真可谓“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当代社会飞速发展,对物欲的狂热追求,使得人们的心灵愈来愈贫穷。得闲暇时,读读唐诗宋词,就会觉得一身荣辱皆忘,烦恼全无;或者置身于一间“深深深几许”的庭院,绿柳如烟,深闭院门,枕一帘幽梦,带几许闲愁,必将让你在人生的旅途上留下诗意的一瞥。

用眼睛去读,用心灵去读,用人生去读,读不厌的唐诗宋词。

当我的即席演讲刚一结束,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我发现许多同学都投以羡慕赞许的眼光——我手中没有任何讲稿,这才是他们佩服的地方,我想。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实我的这段即席演讲,有几处是来自《永远的唐诗宋词》一文。当初,我第一次见到这篇文章时,就被其优美的语言深深吸引,经过反复的默记,基本达到烂熟于心。正是我平日的读,才使得我的语言出彩,彰显出一种书卷气,一种豪气,提升了自己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印象分。可见腹有诗书,文、气自华,无读不丈夫。

透过自身的事例,我多次和学生们强调,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更是写作素材与语言词汇的重要来源。学生在中学阶段很难有大量的独创词句,而更多的则是大量的借用,唯有在平日的阅读中学习、借用,才有可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因此有必要在平日的教学中注重阅读。

但中学生的写作、阅读现状是不容乐观的。

学生的写作大多是为了应试,文章缺乏生动性,很难说是喜欢写作。学生不喜欢作文的原因主要是缺少写作素材,没什么东西可写,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学生作文时无话可写,想来也不能全怪学生,他们的生活经历有限,生活面狭窄。在今年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有人统计中国人年均读书仅有6.7本,与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以色列的64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实在太少。更何况我们处于农村地区的学生的阅读面又十分有限。

教师们对学生的作文也感到苦恼。学生作文中的“三贫”(语言贫乏、素材贫乏、技巧贫乏)现象特别严重,这些都制约着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要改变这种现状况,就必须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让学生多读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在读中明意,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吸收,日积月累持之以恒,词汇、语感自然会丰富起来。教师再注意对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视其情形,或体味文中珠玑,偶拾妙句;或赏析新奇章法,布局谋篇;或醍醐灌顶,感悟哲理。此时,老师们只要做好作文方法引领,相信学生们写出来的文章也就充实生动了。

孔子在教导其弟子时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叶圣陶先生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读多了,材料积聚就多了,写作也就有了内容与功底。

腹有诗书文自华。饱读诗书后,能够在写作时旁征博引,字字成珠玑,这既体现出自己文学修养,又显示出自己的写作素养,自然会令老师、同学刮目相看,何乐而不为呢。

李岩,教师,现居安徽太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