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李渔的生命意识
杂志文章正文
李渔的生命意识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41        返回列表

刘 琴 张 玲

李渔生于如皋,终老杭州,寿近七十。年少无忧,青年趔趄,中晚岁坎坷与悠游并存。蹭蹬尘世之旅,使他对生命有了自己独特的体悟。他毫不隐讳地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痛惜,并在作品中流露了珍惜生命的喟叹,他以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养生思想。

一.抒写生命感悟

1.髫龄便惜分阴

李渔幼时,曾每年于梧桐树上细刻小诗并记之,很小就表现出了珍惜光阴、矢志奋进的意向:“小时种梧桐,桐叶小于艾。针尖刻小诗,字瘦皮不坏。刹那三五年,桐大字亦大。桐字已如许,人大复何怪!还将感叹词,刻向前诗外。新字日相催,旧字不相待。顾此新旧痕,而为悠忽戒!”刻于梧桐树上的书笺是有生命的,每年的这一时刻,李渔都会在已经长高了的梧桐树上续刻一首新诗,这些兼具编年性质的诗篇,记叙了李渔的成长经历。

2.中岁时叹老幼

年满三旬的除夕,李渔是在一种黯淡的心境中度过的,他悻悻无奈而又解嘲似的写下了《凤凰台上忆吹箫·元日》:

“昨夜今朝,只争时刻,便将老幼中分。问年华几许?正满三旬。昨岁未离双十,便余九、还算青春。叹今日虽难称老,少亦难云。 闺人也添一岁,但神前祝我,早上青云。待花封心急,忘却生辰。听我持杯叹息,屈纤指、不觉眉颦。封侯事,且休提起,共醉斜曛。”

小词极写时光易逝,抱负未施。所谓三十而立,而自己所企盼的功名成就、光宗耀祖的那一天似乎还遥遥无期。

李渔另有一首《对镜作》,叙写花发易生,涌动着难以抑制的生命感喟:“少年作客,不爱巅毛拚早白。待白巅毛,又恨芳春暗里消。 及今归去,犹有数茎留得住。再客二年,雪在人头不在天。”

3.造物生人一场,为时不满百岁

李渔在《闲情偶寄·颐养部》开篇即旗帜鲜明地感喟:“伤哉!造物生人一场,为时不满百岁。”与《古诗十九首》之:“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同其韵致。笠翁提出,在短暂的生命岁月里,“姑就永年者道之,即使三万六千日,尽是追欢取乐时,亦非无限光阴,终有报罢之日。况此百年以内,有无数忧愁困苦,疾病颠连、名缰利锁、惊风骇浪阻人燕游,使徒有百岁之虚名,并无一岁二岁享生人应有之福之实际乎?又况此百年以内,日日死亡相告,谓先我而生者死矣,后我而生者亦死矣,与我同庚比算、互称弟兄者又死矣。”有限的生命会面临疾病颠连乃至死亡的种种考验。且人生百年,夜居其半,因此,应“不敢不乐”。

二.言说生命意识

笠翁对生命的感悟内化为极强的生命意识,并在作品中以多种方式加以言说。

1.珍重生命

李渔受王艮思想影响较深,即强调“安身立本”、“明哲保身”,不同意所谓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壮烈得没边的行为。珍重生命的这种意识体现于戏曲小说作品,则是对女性贞洁观的豁达态度,或是偷换“节”之概念,或是以“存孤”为“借口”,求得女性生命的保全。

(1)“但作人间识字农”——李渔的人生选择

清初,在易代之际君君臣臣的思想氛围中,摆在士人面前的只有三条可供选择的道路:一是基于隶属关系的殉节。二是选择做一个野老、隐者,努力使自己淹没于芸芸众生或山林荒谷之中,不与清廷接触,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自生自灭。三是皈依佛门,不问世事,用僧衣、法器割断与外界的联系,从而达到守身之目的。清初士林死节者自不乏人在,《甲申朝小记》列举了近百人,《南都死难纪略序》甚至专论死节之道(方法)。笠翁经历了是否事清入仕的反复思考,但他并没有以为失节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而是选择了“但作人间识字农”的软性抵抗方式,体现了对自我生命的珍重。

(2)救根本不救枝叶——偷换“节”之概念

明清时期是节妇烈女辈出的时代,记述烈女故事的正史(如《明史·烈女传》)与野史笔记(如清初王士禛《池北偶谈》)比比皆是。所谓饿死是小,失节事大,男女授受不亲,宁溺死不接小叔援溺之手,因一臂被牵,即以为失节,并引斧自断,种种不一而足。而李渔则独出其右,在《女陈平计生七出》里偷换了“节”的概念,宣扬了“救根本不救枝叶”的权宜之计。二娘在被掳后,使出多出计谋,以求保全“名器”,“其余朱唇绛舌,嫩乳酥胸,金莲玉指,都视为土木形骸,任他含砸摩捏,只当不知”,道出了生命的可贵。

(3)守节事小,存孤事大——生命的障眼法

《奉先楼》写一夫妇逢贼寇兴兵,丈夫在妻子贞洁与儿子性命之间做选择题:“只要抚得孤儿长大,保全百世宗祧,这种功劳也非同小可,与那匹夫匹妇自经于沟渎者,奚啻霄壤之分哉!”族人也纷纷表示:“守节事小,存孤事大”,这与普通节烈观是相违背的。

李渔言,若执了《春秋》责备贤者之法,就不是末世论人的忠厚之道了。“人们痛感人作为‘百代之过客’的虚幻和悲哀,盼望能地久天长,于是他们寻找寄托,寻找精神支撑点。而子嗣就是他们选中的最佳精神支撑点。”(李新灿《女性主义观照下的他者世界》)子嗣的地位是如此重要,那么,乱离之际,为了子嗣,牺牲贞操的选择就看似无可非议了。站在女性的角度,子嗣不过为保全自我生命的一障眼法。

2.尊重情与欲

李渔珍重生命,亦尊重源于生命自然的情与欲。

《比目鱼》唱了一首情的赞歌,谭楚玉不惜屈身为净角以期与刘藐姑相会,二人双双赴水,重演了“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至情。《玉搔头》中明武宗为了实现与妓女刘倩倩的最终结合,可以舍江山于不顾,“万一有了差池,我也拼一死将他殉,做了九泉下两痴鬼。”可谓千古情痴!《慎鸾交》中王又嫱与邓惠娟谈论如何选择终身伴侣时认为“只要果钟情把身儿便随”,强调情感至上。李渔更在《鹤归楼》里,通过主人公郁子昌之口,宣扬了“欲自昌”的理念:“人生在世,事事可以忘情,只有妻妾之乐……断断忘情不得。”

3.鉴赏卑微

惯常被认为丑的卑微的或不值一提的人或事在李渔小说中出现,并以英雄、主人公、正面形象堂而皇之地出现,所谓“穿窬草窃之内尽有英雄,鸡鸣狗盗之中不无义士”。在对这一系列卑微的人或事物进行展现的过程中,他绝不剑拔弩张,也绝不先入为主,而是以平和、客观、赏鉴的心态,让你一点点品咂出其中的味道——卑微中的崇高与价值。(胡元翎《李渔小说戏曲研究》)

李渔以平和的心态理解并接纳同性恋现象。《男孟母教合三迁》中的许季芳视尤瑞郎之父为己父,为之养老送终;瑞郎承接托孤之命,为许家后嗣,三迁住地,均表现出许多美好品质。《萃雅楼》则塑造了一个被卷入忠奸斗争中的小官英雄。

李渔以一颗宽大的心来对待他笔下的人物。在他的小说里,只要善于改过,便可立地成佛(《归正楼》拐子贝去戎声名远播,但偶一善念便尽抵前愆)。李渔笔下的乞丐也颇有个性。乞儿“穷不怕”,是“乞丐之中第一个财主”;但他“得钱依旧济颠危,甘死沟渠成饿殍”,轻财重义,又经常是“叫化里面第一个穷人”。

三.李渔的养生思想

李渔的生命意识发诸笔墨,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养生思想:

第一、注重心理养生。李渔提出‘心和则百体皆和”、“乐不在外而在心,心以为乐,则是境皆乐;心以为苦,则无处不苦。”即要采用达观的人生哲学态度,在烦嚣的世俗生活中寻找行乐保健的方法。幸福既有客观基础(如必要生存条件)也有主观感受(如以苦为乐),李渔认为主观幸福感是最重要的。(杨岚《李渔的养生美学》)

第二、饮食养生之道。李渔有24字养生诀:重蔬食、祟俭约、尚真味、主清淡、忌油腻、讲洁美、慎杀生、求食益。在饮食调理方面,他提出‘太饥勿饱”、“怒时哀时勿食”、“倦时闷时勿食”。他认为进食时必须情绪良好,方有利于人体消化,并强调每餐进食只宜吃七八分饱。

第三、日常行止养生。善养生的人也善于经营和享受自己的生活,即懂生活,会生活。李渔提出,要注重睡眠,认为睡能还精,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壮筋。睡眠不可缺少,又不可过多,适时人睡,适时起床,先睡心后睡眠,不行歹事不亏心,心闲心定自安睡;主张安步当车,立有傍,坐不僵;参加宴集、观棋听琴,处处追求闲适闲情。

第四、论却病与疗病。“病未至而防之”、“病将至而止之”、“病已至而退之”,注重预防,对症下药,但关键在于平和的心态。李渔独创“笠翁本草”:“本性酷好之物,可以当药”、“其人急需之物,可以当药”、“一心钟爱之人,可以当药”、“一生未见之物,可以当药”、“平时契慕之人,可以当药”、“素常乐为之事,可以当药”、“生平痛恶之物与切齿之人,忽而去之,亦可当药”。采用的是“中医心理疗法”,旨在通过采用各种心理诱导技巧,促使病人怡情畅神,通过“心神”影响或控制人的身心,使心态平顺、气血调和,让其脏腑经络等组织的功能正常运行,人体免疫力增强,人体很快恢复健康。(赵德贵:《李渔的养生之道》)

李渔是了解生活的人,他的养生理论基于日常生活,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情趣的总结,带有生活美学的意味。

总之,李渔的生命意识体现在他自我的人生选择,更体现于他对生命苦短的感触,对生命的珍重,顺应发自生命之源的情与欲,并能挖掘卑微中的崇高与价值及至形成自己独特的养生思想。

(课题来源:李渔的养生思想研究,湖北医药学院研究生启动金项目。项目编号:2011QDRW-12)

刘琴,张玲,湖北医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