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理解词语有妙法
杂志文章正文
理解词语有妙法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63        返回列表

孔祥飞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深感困难的地方。阅读教学中对于词语的教学,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究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但让学生理解词语,同时让学生掌握词语,形成词语的表象,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积累运用词语。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语文打好基础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提高理解词语的能力,以下妙法不妨一试:

一.拆分法

即先把词语拆开来分别解释,然后再合起来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结尾一句是这样的:洪教头满面羞惭,灰溜溜地走开了。其中“羞惭”一词可以用拆分法来理解:“羞”是羞耻,“惭”是惭愧,结合句子合起来理解为洪教头为自己的行为而感到羞耻和惭愧。《少年王冕》一课:……便偷空来到村学堂,从书贩子那里买几本旧书。“偷空”一词中“偷”是抽出的意思,“空”是空闲的意思,合起来可以理解为忙碌中抽出时间。又如四年级下册《祁黄羊》(教材版本同上)一课:几年后,祁黄羊要告老退休,便请求晋悼公准许他辞职。“辞职”一词也可以这样理解,“辞”是辞去,“职”是职务,结合前文合起来理解为祁黄羊要辞去中军尉的职务。

二.颠倒法

五年级上册《陶校长的演讲》:“演讲”一词可用此法理解,“演讲”就是讲演的意思。此法对理解颠倒过来意思不变的词语特别适用,如“式样”就是样式的意思,“替代”就是代替的意思。但颠倒过来意思大不相同的词语就不能这样理解了,如“事故”就不能理解为故事,“名著”就不能理解为著名。

三.换词法

通过具体可感的词语进行换词,可以让学生明白词语的含义。四年级下册《第一朵杏花》: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苹果里的五角星》: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果然像一颗五角星。《最佳路径》:接到催促电报,他心里更加焦躁。《永远的白衣战士》: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这些课文里的“顷刻间”“清晰”“焦躁”“疲倦”都可以换成相应的近义词来理解:顷刻间——转眼间;清晰——清楚;焦躁——急躁;疲倦——疲惫。

四.形容法

有些词语,心中似乎理解,但又很难用具体的语言描述清楚。这时,用形容法来理解不失为一个好的途径。三年级下册《长城和运河》: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其中“蜿蜒”一词可结合句子理解为形容弯弯曲曲的样子。《翻越远方的大山》:那次我没能进入决赛,只能作为观众在一旁感受约翰逊风驰电掣般的速度。运用形容法来理解“风驰电掣”,就不必说得很具体,理解为形容速度非常快就可以了。

五.拿来法

结合上下文,用文中的句子来理解词语的意思,我把这种方法形象地称为拿来法。二年级下册《学棋》:一个学生专心致志,一边听一边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有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上几句。这句中的“一边听一边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有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上几句”就是对“专心致志”最恰当的理解。三年级上册《学会查“无字词典”》:你看,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就是“骄阳似火”的意思。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理解“碧空尽”的意思,就只要从前文中去找,把“消失在蓝天的尽头”直接拿来就可以理解了。拿来法其实就是要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这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更是语文测试中运用最多的方法。

六.猜测法

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词语的意思。学生遇到个别不理解的词语,有时并不会影响他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学生只要意会,基本上知道词语的大概意思就可以了。教师鼓励学生猜一猜词语的意思,也许更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当然,理解词语的妙法肯定不止这六种。要想真正理解词语的意思,勤查字典是最有效的办法。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读书时,身边放一本字典,要知道,字典就是无声的老师,遇到生词,便去请教它。如果是自己的书,还可以在书页的空白处记下生词的读音和意思。要是你一时读得高兴,想一口气读下去,也可以先用铅笔把生词圈下来,待读完一个段落,再回过头来一个一个地从字典中去查找。有时生词的意思模糊了,就再查字典。这样,经过多次反复,记忆就深刻了。

孔祥飞,教师,现居江苏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