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江城子·密州出猎》课例分析
杂志文章正文
《江城子·密州出猎》课例分析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44        返回列表

周玉凤

一.课前准备

1.备教材:《江城子·密州出猎》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是苏轼在密州任上的作品,也是豪放词的开山之作。

2.备作者:苏轼,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平生就有报国立功的信念,但因和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自动请求外任,创作这首词的时候,他年已临近四十,此时正逢西北边事紧张,西夏多次进攻边境的时代背景。

3.备学生:从学生的角度看,词的赏析从九年级才开始慢慢接触,可以说对词并不陌生,但却缺少系统的赏析词的角度和经验,更不用说像品味古诗那样的从容和淡定。所以,课堂引导学生赏析这首词很重要,当然,教会学生感悟和赏析词作也是这学期当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

4.备教学重难点:由于初中生的社会阅历与古文积淀水平有限,所以教学重点为抓住“狂”,通过品味、朗读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难点为让学生理解三个典故的含义从整体上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课堂展示

第一,朗读环节。词本来就是用来唱的文体,吟诵应为其基本的学习手段,当然也是基本的教学手段。本堂课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对子互读,学生示范领读,让学生感受体会后,再来齐读。因为不理想,教师又示范朗读一次,这细致而充分的朗读,在理解文意与示范朗读方面是有益处的。但细想来,却又有大缺陷。首先这样的朗读过分集中,使得本来书声琅琅的课堂,只在此时热闹了一时,却并未贯穿始终。这使得朗读的效益大减,只起到理解文意与为读而读的作用。

第二,赏析环节。品读是对词的语言、情感及词作者的形象进行深入理解的过程,这样的分析是为了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深切的体悟词境、词情。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依图索骥,对文本进行赏析,之后进行交流、补充及深入。课后想来,这样的环节设计,虽然步步为营,学生有法可依,但学生所找到的是做题的感觉,训练了方法,却少了情感的感受。

第三,创作环节。学生对于围绕作家及其作品创作对联、诗词曲是本堂课提高拔升的部分。并不希望学生仅仅停留在简单的作品赏析积累的层次,更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历代名家的伟大人格和伟大名作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感染学生的人格精神。

三.课后反思

其一,关于课堂切入点和教学思路的思考。这堂课整体呈现出前松后紧的特点,关键原因就出在课堂切入点和教学思路上。介绍作者过于冗杂、混乱,赏析部分欠缺清晰的思路。就像谢老师所说,如果赏析部分一开始就高屋建瓴的提出:“为什么老夫要聊发少年狂?”大概整个赏析的过程就不会显得混乱。

其二,明确教学的对象与目的,并以此为基础设计教学。这一堂课是针对初三年级的以词为教材的阅读示范导学课。既然受众是初三的学生就应注重教学的深度及积累归纳。为此教学的整个过程引导学生从“文如其人,依文解意,据情品文,人如其文”的思路去读赏一首词。同时在品析中引导学生复习品析诗词的角度,而在“典故”这一方法的品味中让学生回忆复习以往所学的关于自比于古代圣贤的诗、词、文,同时联系实际生活中对明星的追捧,引导学生体会这自比后的自信与坚决。而针对阅读示范导学这一目的,努力发掘可示范的材料、方法和对象,因此有了众名人经典的评价赏析范例。

其三,关于阅读示范导学和理解。在课前只简单的认识到文本与教师的示范价值。而在课后,却发现学生也有相当的示范价值存在。在课堂的许多环节可以让学生示范,然后再来讨论修改,再进一步示范。课前仅仅认识到示范就是让学生学习能有模仿的对象,课后讨论认识到定位与时机也相当重要。面对众多的材料,教师应对这一材料所拥有的示范价值要有了解,更要对这一材料及方法所能达到的效果有个清醒的定位。如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本意只在让学生了解东坡词的特点,但这一则材料更可让学生学一学前人是如何评价一首词的,用怎样的句式与手法更能将词的特点准确而生动地表达出来。而这则材料如出现在整首词学完之后,如果出现在学生了解文意之后,引导学生了解《江城子·密州出猎》将“出猎”入词,扩大了词的题材,这也是豪放词的一大特色,那么这一文本的应用价值会更高。

纵观整堂课,有亮点,也有遗憾的地方。至于带给我的思考:到底为什么要教语文、语文课到底教什么、语文课怎样上才算有语文味和厚重感,将会一直指引我以后的语文教学,也不得不感慨:短短的四十分钟的一堂语文课,要上得高效厚重,其实远非那么简单。

周玉凤,教师,现居甘肃定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