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导入之忌
杂志文章正文
导入之忌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305        返回列表

古人作文,对开头极为重视,称为“凤头”,它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写文耄是这样,上课亦如此。在课始的导入上,我们也得极尽其能事,想方设法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有的老师在引入上过度地渲染,看似精彩,实则低效,过犹不及也。

一、导入的现状

现象一:“乱花渐欲迷人眼”

借助图片资料引入课题,是常用的方法,但使用过度了,容易迷惑学生的眼睛。请看《鲸》(语文版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导入:

(依次出示幻灯图片——蓝鲸、虎鲸、抹香鲸、海豚……)

教师分别介绍:蓝鲸是地球上有史以来曾出现过的最大动物。虎鲸善做各种技艺表演,是海洋公园和水族馆中的“水族明星”……

师:看了这么多图片,听了老师的介绍,同学们一定对鲸非常感兴趣。要深入了解这个家族,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一张张精美的图片、老师生动的解说,学生不时发出赞叹声。课堂看似精彩,好像学生也被引入了奇妙的鲸的世界。但是,这热闹的背后,究竟有多少价值呢?用图片给学生感性的认识,了解离我们生活较远的动物,能激发学生认识事物的欲望。但引入那么多的图片,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达到目的不多,取得的成效不大,倒是有将语文课上成科学课之嫌。教师应该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走入文本,了解鲸的特点,掌握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再者,课一开始似乎就进入高潮,学习课文时反倒显得枯躁而静寞,这样的反差与课堂的导入不无关系,它迷惑了学生的眼睛,让图画之美盖过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现象二:“移花接木情生变”

以熟悉的事例导入课堂,可消除陌生感,拉近情感,给学生搭建认识新知的桥梁。但用得不适当,也会适得其反,过犹不及。请看《地震中的父与子》f人教版第九册)的教学导入:

(播放汶川地震录像)

旁白:2008年5月12日,在我国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的特大地震,同学们一定还记忆犹新。那一刻山体滑坡,出现泥石流,公路被压垮,许多大楼倒塌了,无数无辜的人离开了人世间……

师:地震无情,人有情。记起那个婴儿的妈妈,用自己的身体护佑着孩子,临终前留下这样的一则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活着,一定记住,妈妈爱你……”这是一种多么无私的爱,多么感天动地的爱啊!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去感受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吧!

上述的导入,利用了汶川地震的录像,让学生感受地震的情景,给学生感性的认识。不能否认5.12汶川地震,给孩子们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但在时空上与洛杉矶地震是不尽相同的,加上课中用汶川地震中的人物帮助学生理解父亲的坚持和伟大,课后用汶川地震的故事拓展学生的表达,使课文变成了“汶川地震中的父与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有喧宾夺主之势,有背离文本之嫌。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学完课文后,可能给学生留下的是汶川地震中的人或事,可谓移花接木,留下的痕迹太过明显。

现象三:“未成曲调先给情”

新课开始,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暗示,给课堂定了调子。这样似乎教起来易于把握,学起来容易理解,但恰恰忘了给学生予充裕的时间去读书、去体味。我们很容易走进这样的误区。例如,《泊船瓜洲》(人教第十一册)的教学导入:

师:同学们有学过表现思乡主题的古诗吗?

生:有。

师:谁能来背一背体现诗人思乡的诗句?

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新诗《泊船瓜洲》,想一想北宋著名诗人王安石心中的乡愁是什么。

这样的导入,似乎流畅自然,课堂充满朗朗的诗声。但细细品味,不当之处十分明显。课刚开始,老师便引出那么多思乡的诗句,课堂似乎充满诗味,但等于告诉学生要学的新诗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有了这样先人为主的印象,学生在其后的品读中,只要依据思乡这一基调,寻找思乡的理由即可。这样教给学生谜底再去寻找揭开谜底的理由,实有欠妥之处。我们不禁要问:未成曲调情何来?

二、导入的策略

什么样的导人才是好的导入呢?导入的方法很多,不可详尽。但有几点,是教学中应该倡导的:

1.导入要倡“简”

一节语文课短短40分钟,导入的时间不宜过长,应讲求效率,做到精练简洁。

教《一夜的工作》(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一课,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教师深情述说:1976年1月8日上午10时57分,有一个老人走完了他的人生历程。大地撼动,江河哭嚎。十里长街,男女老少,泪已流干。灵车早已远去,人们还是肃立街边,静静地望着,望着……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怎么会受到人们如此的爱戴,请让我们一起走进总理——《一夜的工作》。

学生深情地齐读课题。

课伊始,情已生。一段简短的述说,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波澜。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十里长街送总理》,对人物已有了解,教师巧妙的描述,寥寥数语,诱其旧情,引发新知。

2.导入要求“趣”

富有趣味的导入,能吸引眼球,提高注意力;以趣激疑,能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思考。 在教学《推敲》(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时,我是这样设计导人的:

我先做“推”和“敲”的动作,让学生用一个字来描述,随后,这样展开:

师:两个动作连成一个词——推敲。“推敲”就是指推和敲两个动作吗?我国的文字很有意思,请同学们拿出字典查一查“推敲”的意思。(学生查)

师:两个简单的字连起来,意思却不一样了,说起这个词语的由来,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学习《推敲》这篇课文。

教师做动作让学生猜字,别出心裁,有趣有味。这样,不经意间引出了课文,在趣味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三、导入要有“昧”

语文课的导入,需讲究语文味,耍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走语文的路子,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

《爱之链》(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导入,我的设计如下: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新课——《爱之链》。

师:谁能用“链”字组词?

(学生说铁链、链子、项链等)

师: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说)

师:说得真好,那么你们说“爱之链”是什么意思?

生:用爱连起来的链子。

这样的导入是以语文的方式进行的,从组词人手,使一个较难理解的课题变得容易了,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巧妙地引入课题,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成功的导入能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语文的氛围,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进入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从而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