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等待,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杂志文章正文
等待,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322        返回列表

课堂是学生主动探索的阵地,课堂是学生思维放飞的乐园,课堂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平台。所以,当学生需要思考、需要交流、需要阅读时,教师应该耐心地等待,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思考、去交流、去阅读,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演绎课堂的精彩。

那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讲究“等待”的艺术呢?

一、把握“似解未解”时的“等待”

在我们的课堂中,常有这样的情况:老师刚把问题提出来,学生就立刻举手争着回答(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但有时回答的却是“文不对题”。此时,我们不应急于评价他们的回答,而要让学生再慢慢思考老师的提问再作回答。

在一次校研究课上,一位老师在教学二年级《雷雨》一文时,为帮助孩子们理解作者用字的巧妙,设计了一个比较题:

(1)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2)一只蜘蛛从网上爬下来,逃走了。

师:蜘蛛吓得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你知道什么是垂吗?

生:就是蜘蛛吐一根丝从网上下来。

师:哦,那如果老师把这句话换成蜘蛛从网上爬下来,你觉得怎么样?

生1:不行,不能这样换。因为爬下来的话,爬在树上丝会断掉。

师:哦,你没听清老师的要求,我说把蜘蛛“垂”下来换成“爬”下来,觉得怎么样?

生2:爬下来的话,蜘蛛会被风吹斜了,丝会被吹断的。

生3:爬下来不行,拖着一根丝,风又那么大。

师:不是,我是说“垂”与“爬”比,哪个更好?

学生们一脸茫然。

这位老师的设想本来是想让孩子们从“垂”字来理解暴风雨即将来临,蜘蛛以它自己最快的速度从网上下来逃走。“垂”与“爬”相比,快在垂直,快在下滑。可由于孩子们没仔细思考,他们在“丝会不会断”这个问题上绕不出来。课后,我们一起进行了反思、分析,觉得学生没理解好“垂”字,主要是缺少思考的时间。找到症结后,我们决定“对症下药”,让孩子停一停再说。

师:突如其来的一阵大风,吓坏了树上的小蜘蛛,它赶紧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你知道它是怎么逃的吗?

生:就是吐一根丝从网上下来。

师:哦,从网上下来,斜着吗?还是……

生:是吐一根丝,像滑滑梯一样滑下来。

师:蜘蛛吐了一根丝,直接像滑滑梯一样,“哧溜”一声,就滑到了地上,那如果老师这样说,你觉得行不行?(出示:一只蜘蛛从网上爬下来,逃走了)

老师的话音还未落,几个孩子早已高举小手。

师:别急,你先读读这两句话,再想一想有什么不一样?聪明的孩子还会用动作去做一做。

(孩子们轻轻读起了这两句话,有几个孩子还伸出小手当起了小蜘蛛……)

生1:不行,不能换,因为垂下来是很快的,而从树上爬下来太慢了。

生2:老师,我觉得用“垂”字好,“垂下来”说明蜘蛛逃得很快,因为它知道雨要来了,得赶快逃走。

生3:用爬的话,就觉得这雨一点也不可怕了

师:是啊,孩子们,作者的一个“垂”字用得多妙啊,让我们看到小蜘蛛以它自己最快的速度从网上逃走,让我们体会到即将来临的暴风雨有多么的可怕。你能当当小蜘蛛,来读读这句话吗?

(孩子们有声有色地读起来……)

同一个问题,得到了不一样的答案。原因在于课堂中我们停下了匆匆的脚步,提出一个问题后,孩子们有了一个读书的时间。我们在等,等孩子们自己去读去悟,这短暂的等待,使孩子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让课堂收获了精彩的答卷。

二、把握“灵光一闪”时的“等待”

新课程下的课堂是生成的课堂。面对学生的“灵光一闪”,如果我们能及时把握,给他们充裕的时间,相信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我预想对于“爬山虎的脚就是那六七根细丝”这个问题,学生能够一下子找到答案,没想到课堂上却出现了一段小插曲:

师:爬山虎的脚是细丝还是圆片?

生1:细丝!

生2:(吵起来)圆片!

师:(笑)不是谁嗓门大谁就有理。我们还是先看看书再说吧。(学生马上打开书,边读边若有所思,而后纷纷举手)

生1:是细丝。因为书上第三自然段说:“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说明这六七根细丝,就是爬山虎的脚。

师:(不动声色地)是吗?

生2:(不服气地)哪有脚像细丝的呀!

师:(郑重地点头)是不太像。

生3:(肯定地)是细丝!我还可以从第四自然段找到证据:“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这说明小圆片是爬山虎的脚挨着墙以后才变出来的。爬山虎的脚其实是那六七根细丝。(教师继续不动声色地倾听)

生4:(激动地)我觉得作者比喻得不好。应当把小圆片说成是爬山虎的脚……

师:(故意惊奇地)你竟敢挑大文学家的毛病,了不起!其实,爬山虎能爬墙,全靠它茎上长出的那——

生:(齐答)六七根细丝!

师:对!如果没有那六七根细丝,爬山虎就根本没有机会去“触墙”,也就不能往上爬了……

这个小插曲虽打乱了我的设想,打乱了教学的程序,但我没有选择回避,而是根据学生的学情及时调整了教学过程。老师的宽容、等待,为学生思维的飞跃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学生在互相探讨、争论的过程中更好地感悟了文本。

三、把握“懵懂不安”时的“等待”

“等待”意味着要善于给学生机会。俗话说:“十个手指伸出来不一样齐。”几十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素质和成长背景,是一个有差异的群体,他们当中有的接受能力强,有的接受能力弱;有的做事、学习动作迅速,有的做事、学习磨磨蹭蹭。而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是整齐划一的要求,尤其是对那些智力平平的孩子,我们往往对他们失去信心,缺少应有的等待,使他们丧失了学习的信心。

在一个上千人的会场上,有一位老师带着孩子们在语文课堂上尽情享受着学习的快乐,课进行到一半,她请了一位孩子来朗读课文。谁知这个男孩子说什么也不站起来。他说:“我从来不读课文,我也读不好课文。”是换人还是等待?这位老师选择了后者,她说:“我相信你,你能读好的。”时间一秒一秒地走过,也许是半分钟,也许是一分钟,男孩站起来了,他拿着书大声读了起来。下课后,这个男孩说了一句话:“老师,这是我第一次读课文,我才知道,我读得这么好。”这位老师就是特级教师武凤霞老师。在那一节课上,武老师不仅仅等来了男孩子精彩的朗读,更等来了孩子的神采飞扬!

等待是什么?“等待是一种耐心,更是一门艺术。”学会等待,语文课堂就会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精彩就会在这无声的等待中悄悄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