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别“动”乱了课堂
杂志文章正文
别“动”乱了课堂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85        返回列表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比以前更热闹了,学生课堂学习中的“动”越来越多了,如表演、讨论及操作等。这意味着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和学习方式的改革。但是,在出现了许多令人欣喜的“动”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合时宜的“动”,热闹的课堂显得有点“乱”了。这很有必要引起我们的思考。

案例:《两只小狮子》教学片断

在“再读课文,深入学习”这个环节,教师让学生通过“演一演”来体验一只小狮子练习本领的刻苦,过程如下:

媒体出示句子:一只小狮子整天练习滚、扑、撕、咬,非常刻苦。 师:老师脑海里出现了四幅画,你们猜猜是哪四幅画?

生:小狮子“滚、扑、撕、咬”四幅画。

(媒体播放小狮子滚、扑、撕、咬的画面,然后定格这四图)

师:现在,你们就是这只可爱的小狮子,在做什么?

生:滚、扑、撕、咬。

(然后老师请一位学生模仿刚才看到的动作,上台表演“滚、扑、撕、咬”,其他学生坐在位置上看,觉得很有趣)

师:现在有很多好玩的游戏,小狮子你别练了。

生:我要练,不练的话冠军(争当狮子王)就得不到了。

师:现在夏天到了,太阳火辣辣的,你还练吗?

生:我不怕热,我还要练。(那位表演的学生一边回答,一边在讲台边扑来跳去)

台下的学生看着这位同学的表演,有的在笑,有的在模仿狮子的动作….

无独有偶,有一位老师上《数星星的孩子》在“学习重点句,品读课文”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说说、学学小张衡数星星的样子,从而体验小张衡数星星的认真仔细,学生异常兴奋。 多媒体播放美丽的星空图,满天的“星星”在犹如碧玉盘的天空中“一闪一闪”。学生们兴致勃勃地仰起头,伸出手指一颗一颗地数了起来。一会儿,有些小朋友的手臂耷拉在了桌子上,有些小朋友眯起了眼睛。有的孩子说:“我数了三十几颗。”有的说:“我数了五十四颗。”……课堂好不热闹。

师:小张衡跟你们一样,他一直数到几百颗,真是一个热爱科学的孩子啊!

思考

“注重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体验”是一个过程,它从亲历实践开始,进而获得认识,形成情感,最后产生感悟,并且逐渐积累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语文课堂上的“演一演”、“做一做”,是一种“体验”,更是一种深读文本、体会人物情感并将其形之于外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阅读理解手段。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理解能力、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对文本主旨的感悟依赖于教师的组织引导。针对这个特点,对课文中有动作描写的句子,教师常组织学生“演一演”、“做一做”,(低年级学生的课堂中常常可以看到这种方式)通过这些“切身体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未尝不可,但如果只是让学生觉得“好玩”,所学甚少,谈不上对文章内容的领会感悟,这样的“体验”,我想还是取消为好。如上述案例中学生的“演一演”并没有让其加深体验到“小狮子练本领很刻苦”,而只是觉得好玩(从本堂课来看,学生的兴奋点实际上已转移到了知识的汲取之外),所以这个环节流于了形式,对语文学习无多大益处。再如案例二中,只是让学生“学张衡的样子数星星”,没有对句子进行充分的、到位的品读,所以对文本的感悟也是极为肤浅的。由此可见,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中的“演一演”、“做一做”,如果设计引导得不好,效果会适得其反。所以,我们在让学生“动”的时候,切莫忘记要以对文本的研读与静思为基础,别让“动”乱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