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小学古文教学策略的架构
杂志文章正文
小学古文教学策略的架构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97        返回列表

古文作为一种高品位的精神文化,把它选人小学教材,对净化学生心灵,提高学生品位,培养审美能力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语言、文化及审美观的差异,儿童对古文展现的世界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教学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学习对象心理规律和学习资料的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架构有效的教学策略,引领学生人情入境学习古文。

策略之一:文白对接降低坡度

古文的语言精练、含蓄、节奏明显,韵律和谐,是古典美学的体现,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但是古文与现代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语言习惯距离较远,因此小学生学习理解古文语言有较大困难。将文言文与白话文进行对接,让小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单音节词语特点,则是降低古文学习难度的策略之一,尤其在文言文教学的起始阶段,这种策略特别重要。人教版第十册《杨氏之子》是小学生接触的第一篇古文,课前可以与学生一起聊聊对于古文的印象,然后教师概括古文特点:文言文不但语言简练,而且很多词语跟今天不一样。举例说明:“你吃饭了吗——饭否”,“我——吾”,“你——汝”,“我们——吾等”,“你们——汝等”……并且通过释课题巧迁移:“姓杨的人家”在古文里怎么表达?(杨氏)“杨氏之子”是什么意思?这是古人的说法,你能用这样的方式来介绍自己吗?这些做法对降低教学坡度,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很有好处。其次,引导学生联系注释,试着说说短文的意思,甚至可以出示今文翻译,让学生对照着读一读。

策略之二:活动体验提高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只有当学习者对内容、情景发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倾心投入,“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进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产生“入境始与亲”的体验。培养学生对古文的阅读兴趣是小学阶段学习古文的重要目标之一,为实现“乐学”应想方设法激趣,让“趣”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儿童接受文学作品的方式有别于成年人,对古文作品的语言运用、情意表达的感受尤有不同。如果我们采取成人导向的方式,把成年入学习古文的经验套用在小学生身上,小学古文教学将出现“以文学知识代替文学感受、以成人的文学领会代替儿童的文学经验”的状况,把古诗教学引进误区。既然,小学阶段的古文教学要摈弃繁琐的字句分析,那么,教师如何准确把握尺度进行古文教学,让小学生乐学、会学、学有所得? 教学伊始,可以采用创设情境、讲故事、设悬念等方式导入新课,使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学习状态。古文篇幅比较简短,在对文章会读、会解之后,学生的大脑皮层就会进入暂时抑制状态,学习兴趣减弱。此时,教师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加以调节,帮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新的学习。小学阶段的古文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寓含着深刻的道理,如果仅靠教师的讲解教授,生硬的大道理只会让教师难教,学生厌学,即便学生被动记住了,那也是套话、空话。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利用古文留白可以拓展的特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能够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例如本文教学可以根据课后题2“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让学生联系文中的对话,对应着读。比如老师扮演孔君平,学生扮演杨氏之子,老师说:“此是”,学生回答:“孔雀是”;老师接着说:“君家”,学生说:“夫子家”;老师说:“果”,学生说:“禽”。第二次,老师说:“君家果”,学生说:“夫子家禽”;老师说:“此是君家果”,学生说:“孔雀是夫子家禽”。然后让学生说说回答“妙”在何处。这其实是一个汉字谐音的文字游戏,最后老师还可以进行类似的迁移说话。比如,把孔君平改成柳君平,老师说:“柳君平指以示儿日:‘此是君家果。”’让学生模仿杨氏之子说:“儿应声答日:‘未闻杨柳是君家树。”’老师再说:“梅君平指以示儿日:‘此是君家果。”’学生说:“儿应声答日:‘未闻梅是君家花。”’最后可以适当整合一两篇《世说新语》中的短文进行拓展阅读,再次掀起教学的小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起到余音绕粱、意犹未尽的效果,延续学生对古文的兴趣。

策略之三:精彩诵读升华体验

何谓体验?体验是主体在自身所处的认知情境或操作活动中产生的心理激活状态及其产生的相关效应,诸如:情绪感受、意义体悟、价值判断。在古文学习中,“读”就是最重要、最经常、最实用的体验手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一篇文童,读得多了,自然见其义。“其义”中除了文章的意思(语义)以外,还包含着我们今天所说的多种感悟,如对课文中的语音、韵味、形象、情感、方法、技巧等等的感悟。只有通过读的实践,读的亲身经历,才会对课文有所认识有所感触。在学生初步接触古文的小学阶段,只靠教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以读带讲,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受到思想教育、培养阅读能力。在教学中运用“读”要注意三点:

1.明确读的要求,每次读都应该有目的,体现出读的层次。

初读:要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做到读准音,不丢字,不添字,把语句停顿读正确、读流利。

细读:让学生边读边想,画出不理解的字词,提出不明白的问题,读懂文意。

品读:注意语句的节奏,读出感情来,读中感受古文的语言美、韵律美。

通过这样有目的、有层次的读,学生才能有所收获。

2.有无教师的指导,是一般阅读活动和阅读教学的根本区别。特别是面对陌生的古文怎样读,学生心中茫然,很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这时教师的范读就至关重要了,因为语音是口耳之学,出于师之口,入于生之耳,了然于学生的心。如果教师能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准确传达作品的情感,学生就能以听助读,在模仿中纠正自己在发音、语气及句读等方面的错误,掌握朗读的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力,增强学生对文字的感情领悟。教师要正确指导,老师自己首先得读熟读透古文,特别要注意停顿和节奏。例如本文中“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很多人往往会读成“夫子*家禽”,其实正确的读法是“夫子家*禽”。前面孔君平说:“此是君家果。”“此”对“孔雀”,“君家”对“夫子家”,“果”则对“禽”。而古文的节奏也很重要。老师是学生的榜样,学生看老师读得朗朗上口,摇头晃脑,津津有味,自然也就来劲了。一般古文的朗诵节奏相对现代文要慢一点,比如“乃——呼儿出”,“孔指以——示儿日——”,这样就比较有味道。当然这也就文而论,比如文中写“儿应声答日”,这个“应声”就是马上做出回答,因此朗读的时候就不能太拖。

3.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起伏,兴趣点容易转移,如果采取单一的读书形式他们就容易乏味。因此,读的形式必须多样,如初读时的听读、自读、跟读、范读、轮读;理解中的个别读、轻声读、默读、齐读、练读;巩固提高中的接龙读、表演读、比赛读、分角色读等等。不同形式的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自然使学生保持着盎然的读书兴趣。反复的朗读,把语言在头脑中转化为有声的图画,让情境展示的形象与古文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使学生体会到古文特有的韵味。“熟读成诵”,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差,但记忆力都特别强,可随着诵读的遍数增加而达到背诵,实现古文的积累。所以小学生学习古文重点在于读,在于感悟,而不在于“懂”;教师重于指导,而不在于“讲”。学生现在朗读、背诵古文不一定都理解,但是这种记忆会在他的脑海里刻上深深的烙印,使其终身受益。

策略之四:学法积累强化能力

《学会生存》一书这样认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能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古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入境体验、感悟,乐于“亲近”,最终还要让学生知道怎样“亲近”。所以,古文的学法指导同样重要。如何教给他们学法呢?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既可以直接明示,分步实施,如预习阶段——学新阶段——消化阶段——应用阶段——复习阶段的学习方法;又可以相机诱导,灵活渗透在教学具体活动中。只要给学生以启发,能让学生模仿着学,模仿着用,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就是成功的学法指导。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积极地进行探索,学得快、学得活、学得轻松。

复述也是学习古文的方法之一。小学阶段的古文教学不能逐字逐句地分析文意,但是又必须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其中的道理,那么复述就成为这阶段学习的有效途径。复述古文不同于朗读,朗读侧重于体会、感悟,学生只需投入自己的情感,运用恰当的朗读技巧去领会语言文字的优美、精妙,而不需要进行语言的加工、处理。复述则不然,它需要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课文内容。所以,它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的过程,学生要在对课文内容有了了解,记住课文中的语言的基础上,才能试图用口头语言表达意思,这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言组织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在复述过程中,学生同时学到了语言和谋篇布局的方法,还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一个语言内化的过程,是学法积累的过程,正所谓“厚积而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