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语感培养——语文教学的本真所在
杂志文章正文
语感培养——语文教学的本真所在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64        返回列表

语文教学有许多属性,文学性、思想性、社会性、工具性,众说纷纭,但最重要的归根结底是它的语言性。这是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有属性。因此,语言教学是语文课堂永远不落的“星星”。发展语言,培养语感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所谓语感就是个体在长期规范的语言实践中逐步养成的能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可见,以语感为核心组织教学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本真所在。失掉语感的教学,语文课堂就没有了生机,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就成为一句空话。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致力于学生良好语感的培养呢?

一、耳听口诵——语感训练的万能之匙

耳听口诵凭借的载体是语音,而语音则是语言存在的一种形式。俗话说:“听话听音,锣鼓听声。”受情感的支配,人们总是通过语音的高低长短、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来表情达意。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培养良好的语音感。耳听口诵是开启语音感之门的万能之匙,所有的语音形式都是通过耳听口诵来接受的。

1.耳听,感悟语言的内蕴

先说“听”吧。听是一种言语实践,在语文教学中无处不在。无论是教师的范读讲解,还是同学的交流评述或是录音的朗读欣赏,都能使学生获得语音感的提高。在长期良好的语音感知和实践中,学生的语感会越来越准确和敏锐:会对特定的语音产生相应的生理和心理期盼。重音、停顿、语气、语速的变化一旦顺应学生原有的期盼,学生便会感到顺口悦耳,获得审美感受,提高阅读兴趣。如《桂林山水》一文,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在越来越强的语势中,让人感到作者对漓江强烈的赞美之情。语音感强的学生听了前面的句式“……真静啊……静得……”之后便会对下句产生相似结构的期盼。这不仅激起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兴趣,同时受到了语感训练。在听的训练中,教师语言的榜样示范最为重要。教师标准流畅的普通话、饱含深情的语气、风趣生动的语辞、抑扬顿挫的语调、徐疾适度的语速,都能给学生良好的熏陶感染,是学生良好语感形成的温床。

2.口诵——表达情感的手段

读是语文课堂最直接最常用的语感训练金钥匙。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与文本语言反复接触,深刻领会字里行间的含义,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由悟入境,最终与文本心灵相通,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培养了语感。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荷花》一课时,便是将诵读贯穿于课的始终而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的:初读,让学生自由读文,边读边体会,课文中的“我”是怎样看荷花的:细读,让学生边轻声读边体会,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我”是在仔仔细细、津津有味、如痴如醉地看荷花的:品读,让学生默读课文,体会文中哪些句子写得特别美;回读,让学生背诵课文,反复朗读其中的优美语段,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二、品评想象——语感形成的常用法宝

品评、比较、想象是课堂语感教学的常用方法。学生只有在不同的词语、不同的句式、不同的语序、不同的语境的品味鉴赏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才能养成良好的语感品质。根据小学生心理特征和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语感构成要素的综合性,培养语言的形象感、情味感、敏锐感、独特感显得尤为重要。

1.在品词酌句中,体会情昧感 情味感,是指披文人情,品味文章所蕴含的感情和趣味,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符号载体,在反映客观事物的同时,也表达作者的情感倾向和美感意趣。这种情感与意趣在语言文字中有时并不是明白直露的,往往将其奥妙之处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让读者去想象、去品味、去咀嚼。对语言文字的情味与意趣的感悟和领会是较高层次的语感能力,要形成这种语感能力,细细地品词酌句是不可少的。一位老师在教学《荷花》一文时,先让学生自由读第二段,再说说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学生提出“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一句很美,“冒”字用得特别好。这时,老师请学生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学生换成“长、钻、伸、露、探、冲”等。老师趁机让学生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冒”出来。学生提出“使劲地、高高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精神抖擞地、喜气洋洋地……”老师要求学生分别把这些词放到原句中去,再来品悟: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仿佛想千什么?有的学生说:“白荷花仿佛想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有的说:“白荷花仿佛在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美丽。”……至此,经过品词酌句,推敲想象,一个看似简单的“冒”字后面,蕴含的情味已流淌于学生的心中。

2.在想象涵咏中,获得形象感

语言的形象感指对语言所表达的情意、意境的敏感,也就是听读时能浮现出清晰丰富的画面,达到历其事、见其人、闻其声、临其境的境界。培养学生的形象感,要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文字相关的表象,使语言和有活性的表象建立联系,在与鲜活的表象链接中获得生命力。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想象涵咏中获得形象感。一位老师在教学《鸟的天堂》第一段时,努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想象,建立语言与表象的联系。他说:“课文的前四个自然段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乡村黄昏图’,太美了。你们能依据小黑板上的这些词语来想象当时的画面吗?”(出示词语:太阳、山坡、红霞、石子路、小船、竹竿、河面)学生依词展开想象并交流,一位学生这样描述:

傍晚,太阳下了山坡,它的余晖把天边的云彩染得通红通红。远处,青山连绵起伏;近处,一条洁净的石子路弯弯曲曲,静静地躺在田野里。石子路的尽头是条大河,河边的几棵大树下,停泊着几只小船。

这位老师别出心裁,刻意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所处的特定背景,并提供一些表示物象的词语作为台阶,降低学生想象的难度,促使学生建立起这些物象之间的联系,获得清晰的形象感。学生则依据生活经验,重新组合表象,在课一开始便进入了“鸟的天堂”多姿多彩、恬静幽美的广阔背景。

3.在速读精思中,培养敏锐感

语言的敏锐感主要是指感知语言的速度。培养语言敏锐感,一方面,要培养学生预知语言的能力,即能敏锐地预期未说(写)出或未说(写)完的话语,并能在感觉层面上敏锐地生成言语。例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据“题”猜文、填补“空白”、续想结尾等等,都是培养学生语言预期力的具体体现。同时,要帮助学生学会快速感知和捕捉语言,能区分言语的细微差别,听出所谓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常用的训练方法有:辨析词语、变换句式、归谬引导、示错修正等等。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有选择地汲取有价值的语言信息的能力。我们现在正处于信息的时代,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脑网络迎面而来,我们不可能一一细加了解,但合理选择、为我所用,却是十分必要的。《语文课程标准》将快速阅读列为阅读教学的内容和能力要求,这正顺应了时代和社会的需求。速读是训练语感敏锐直觉的有效方法。如教学《猫》这篇课文,教师让学生快速读课文,理清思路,了解内容:课文写了哪两种猫?它们的性格特点有什么不同?是围绕哪几个句子写的?你喜欢哪种猫?短暂的时间、明确的要求,唤起了学生“快速阅读,抓住关键”的心理。学生在此心理下,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高速运转。不一会儿,他们就把握了课文重点,并进行了选择性学习。在这种训练中,学生快速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培养。这对阅读效率的提高,增强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个性展示,珍视独特感

在语文学习中,个体的感悟各不相同。因为,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他们带着不同的生活积累和智力背景走进课堂。他们对文本产生的兴奋点以及对文本的解读,是千差万别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以新奇感、神秘感、独特感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开展探究式阅读。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独特感受,是最宝贵的学习资源和智力增长点。教师不仅要有“珍视”的理念,还必须具有发现学生这种“独特感受”的敏感和及时采取“珍视”的行动。在个性化阅读中,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地调动语言储备和生活积累,通过对文本的涵咏、体味、思考、评析,读出疑问,读出新意,读出他人未曾有过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这样,就能促进学生言语水平的提高。

三、激活积累——语感发展的源头活水

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的语感发展,使学生的语言从生涩走向鲜活、从贫乏走向丰富、从肤浅走向深刻,还要不断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只有这些永不枯竭的涓涓细流,才能拥有语感发展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才会永远充满生机。

1.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

语文教学与数理化教学相比,有更广阔的天地。语言学习的机会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良好语感的发展,同样可以在这个广阔的天地里找到自己的空间。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参与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扩大视野、增进积累、激活思考,语言学习才会有生命力,才会有灵气,才会有活力;儿童如果有了丰富的生活底蕴,就能在相关言语的听读训练中,将自己真切的思想和情感倾注于语言文字,在心灵与生活的碰撞中迸发出熠熠生辉的言语之光。

2.激活学生的阅读积累

首先要注重阅读积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扩大语文学习资源,跳出教材学语文。因此,除了课内的精读、品读外,更需课外的泛读。只有大量、广泛的阅读,才有丰厚的语言积淀,才能使学生的语言库存日益充实、丰富。其次,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唤醒、激活学生相关的阅读积累,让学生头脑中的库存语言在新的听说读写实践中发挥生成、监控作用,使学生在使用语言表情达意时,一开口、一动笔就会出现积淀下来的语感形式,从而达到话从心出、笔随心转的美妙境界。